高速設計往往易被忽視或者相當重要,。系統(tǒng)電路板布局已成為設計本身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須了解影響高速信號鏈路設計性能的機制,。
盡管身為工程師,但我們也很可能“制造”較多麻煩,。因此,,切忌過分挑剔而使CAD工程師陷入設計困境,這并不能給性能帶來任何改善,。
不要忘記裸露焊盤
裸露焊盤有時會被忽視,,而它對充分發(fā)揮信號鏈路性能和幫助器件散熱卻非常重要。裸露焊盤在ADI公司我們通常稱之為引腳0,,是目前大多數器件下方的焊盤,。它是一個重要的接點,一般芯片的所有內部接地都是通過它而連接到器件下方的中心點,。
您是否已注意到目前有許多轉換器和放大器都缺少接地引腳,?裸露焊盤就是其原因所在。關鍵是要將此引腳妥善固定(即焊接)到印刷電路板(PCB),,而實現魯棒的電氣和熱連接,,否則,系統(tǒng)設計可能遭到各種破壞,。
利用裸露焊盤實現最佳電氣和熱連接基本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在可能的情況下,,在PCB的各層上都復制裸露焊盤,,這將為所有接地和接地層提供較厚的熱連接而實現快速散熱。
此步驟與大功率器件和具有多通道的應用相關,。在電氣方面,,這將為所有接地層提供良好的等電位連接。您甚至還可以在底層復制裸露焊盤(圖1),,這可作為去耦用熱風焊盤接地點和安裝底側散熱器的位置,。
圖1:在每一層上復制裸露焊盤能夠幫助創(chuàng)建魯棒的電氣和散熱接地連接,同時,,還能為熱風焊盤和底側去耦增加附加區(qū)域,。
其次,將裸露焊盤分割成棋盤似的多個相同部分,。這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在敞開的裸露焊盤上使用絲網印刷交叉陰影線或者阻焊膜,。此步驟可以確保器件與PCB之間的魯棒連接。在回流焊組裝工藝中,無法確定焊錫膏如何流動并最終將器件連接到PCB,。
圖2:如果裸露焊盤未被分割并且通孔未被填充,回流焊過程中將會形成空洞,。
出現的問題是,,連接可能存在但分布卻不均勻??赡軆H僅得到一個連接并且連接很小,,或者更糟糕的是,此連接位于拐角處,。將裸露焊盤分割成較小部分,,能夠確保每個區(qū)域都有一個連接點,從而實現更魯棒的,、均勻連接的裸露焊盤(圖2和圖3),。
圖3:分割PCB上的裸露焊盤有助于在電路板裝配過程中PCB與IC粘合得更緊密。
最后,,應當確保各部分都有過孔連接到地,。各區(qū)域通常都很大,足以放置多個過孔,。組裝之前,,務必用焊錫膏或者環(huán)氧樹脂填充每個過孔,這一步非常重要,,可以確保裸露焊盤焊錫膏不會回流到這些過孔空洞中,而降低正確連接的機率,。
去耦和平面電容
有時我們會忽略使用去耦的目的,,而僅僅在電路板上分散許多數值的電容,使較低阻抗的電源連接到地,。但問題依然存在:到底需要多少電容,?
許多文獻表示,應使用多個電容和多個數值來降低輸電系統(tǒng)(PDS)的阻抗,,但這并非完全正確,。事實上,僅需選擇正確數值和正確“種類”的電容,,就能降低PDS的阻抗,。
比如我們要設計10mΩ的參考平面,如果在系統(tǒng)電路板上使用多個電容值,,便可降低在500MHz頻率范圍內的阻抗,,如圖4中的紅色曲線所示。
圖4:標準的去耦電容可以幫助降低高達500MHz的PDS阻抗,而頻率超過500MHz時則由平面電容解決,。了解所用電容可以降低設計中所用電容的數量和類型,。
然而,讓我們再看一下綠色曲線,,其在同樣的設計上僅使用了0.1μF和10μF兩種電容,。這證明了如果使用恰當的電容,則不需要采用如此多的電容值,。這也有助于節(jié)省布局和物料清單(BOM)成本,。
然而,并非所有的電容“生來平等”,,即使來源于同一供應商,,其工藝、尺寸和樣式也有差別,。如果未使用正確的電容,,則不論是采用多個電容還是采用幾種不同類型的電容,其結果都會給PDS帶來反作用,。
放置電容或者使用不同的電容工藝和型號都有可能形成電感環(huán)路,,它們將對系統(tǒng)內的頻率做出不同響應以及彼此之間發(fā)生諧振(圖5)。
了解系統(tǒng)所用電容類型的頻率響應非常重要,。隨便選用電容會讓設計低阻抗PDS系統(tǒng)的努力付諸東流,。
要設計出合格的PDS,需要使用各種電容(再見圖4),。PCB上使用的典型電容值只能將直流或者接近直流的約500MHz頻率范圍內的阻抗降低,。在500MHz以上時,電容將由PCB形成的內部電容決定,。電源平面和接地平面是否疊置得足夠緊密,?
為此,請設計一個支持較大平面電容的PCB層疊結構,。例如,,六層堆疊結構可能包含頂部信號層、第一接地層,、第一電源層,、第二電源層、第二接地層和底部信號層,。規(guī)定第一接地層和第一電源層在層疊結構中彼此靠近,。將這兩層的間距設定為2~4mil,將形成一個固有的高頻平面電容,。
圖5:通過了解電容類型和布局可將環(huán)路電感降至最小,,從而防止出現較高的PDS阻抗,。
此電容的最大優(yōu)點在于它免費,您只需要在PCB制造筆記中進行說明即可,。如果必須分割電源平面,,并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多個VDD電源軌,則應使用盡可能大的電源平面,。不要留下空洞,,同時還應注意敏感電路。這將使該VDD平面的電容達到最大,。
如果設計允許存在額外的層(本例中由六層變?yōu)榘藢樱?,則應將兩個額外的接地平面放在第一和第二電源平面之間。在核心間距同樣為2~3mil的情況下,,層疊結構的固有電容將會加倍(圖6),。此結構更易于設計,然后,,可添加更多分立高頻電容以保持低阻抗,。
圖6:通過設計具有鄰近電源平面和地平面的PCB堆疊結構,,可在PCB中得到高頻電容,。這將在較高頻率下滿足較低阻抗。
對于PDS而言,,將響應電源電流需求時出現的電壓紋波降至最低非常重要,,但這點卻常被忽略。所有電路都需要電流,,有些電路需求量較大,,有些電路則需要以較快的速率提供電流。采用充分去耦的低阻抗電源或接地平面以及良好的PCB層疊,,可以將因電路電流需求而產生的電壓紋波降至最低,。
根據使用的去耦策略,如果系統(tǒng)設計的開關電流為1A且PDS的阻抗為10mΩ,,則最大電壓紋波為10mV。計算公式很簡單:V=IR,。
憑借完美的PCB堆疊,,便可覆蓋高頻范圍,同時,,在電源平面的起始入口點和大功率或浪涌電流器件周圍使用傳統(tǒng)去耦,,便可覆蓋低頻范圍(《500MHz)。這將確保PDS阻抗在整個頻率范圍內均為最低,。
沒有必要在各處都布置電容,,也沒有必要為了把電容布置在正對著每個IC的位置,,而破壞所有的制造規(guī)則。如果需要采用這種過激的措施,,則說明電路中存在其它問題,。
圖7:注意:作為噪聲層的PCB堆疊可能位于下方,從而可能耦合信號到敏感的模擬電路,、層或者平面,。
平面耦合
一些布局不可避免地具有重疊電路平面(圖7)。有些情況下可能是敏感的模擬平面(無論是電源,、接地還是信號),,下一層則是高噪聲的數字平面。大多數設計人員認為這無關緊要,,因為該平面位于另一層,。因此,我們來做一個簡單測試,。
以某一層為例,,在任一平面上注入信號。現在將與該相鄰層交叉耦合的另一層連接至頻譜分析儀,??梢钥吹接卸嗌傩盘栺詈系搅讼噜弻影桑考词箖烧唛g距為40mil,,在某種意義上它卻仍是電容,,因此,在某些頻率下仍會耦合信號至相鄰平面(圖8),。
圖8:高頻處,,標準FR4材料上的層間耦合可能無處不在(40~60dB),請注意隔離,。對于特定設計可能足夠,,但隔離應視應用而定。
舉例來說,,某層上的高噪聲數字平面具有高速開關的1V信號,,這意味著,另一層上將會“看到”1mV的耦合(約60dB的隔離),。對具有2Vp-p滿量程擺幅的12位模擬數字轉換器(ADC),,這是2個最低有效位(LSB)的耦合。對于特定系統(tǒng)而言,,這可能不成問題,,但應注意,如果提升2位(從12位增至14位),,靈敏度只會提高四倍,,即8個LSB,。
忽略這種平面間耦合,很可能使系統(tǒng)失效,,或者影響設計性能,。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兩個平面間存在的耦合可能超出想象,。
在感興趣的頻譜內發(fā)現噪聲耦合時應注意這一點,。有時布局決定了非預期信號或是平面將被交叉耦合到不同的層,在調試敏感系統(tǒng)時請記住這一點,。該問題可能出現在下面一層,。
分離地
全球模擬信號鏈設計人員最常提出的問題是,使用ADC時是否應該將地平面分離成AGND和DGND地平面,?簡單回答是:視情況而定,。
詳細回答則是:通常不分離。在大多數情況下,,盲目分離地平面只會增加返回電流的電感,,因此,它所帶來的壞處大于好處,。還記得公式V=L(di/dt)嗎,?隨著電感增加,電壓噪聲會提高,。
隨著電感增加,,您一直努力降低的PDS阻抗也會增加。隨著增加ADC采樣速率的需求繼續(xù)增長,,增加開關電流的方法卻只有這些,。因此,除非有理由分離地平面,,否則請保持這些接地連接,。
關鍵是電路合理分割,這樣就不必分離地平面(圖9),。請注意,,如果布局允許將各電路保持在各自區(qū)域內,便無需分離地平面,。如此分割可以提供星型接地,,因此,可將返回電流局限在特定的電路部分,。例如,受尺寸限制的影響而使得電路板無法實現良好布局分割的情況,。這可能是為了符合傳統(tǒng)設計或尺寸要求而必須將惡劣的總線電源或高噪聲的數字電路放在特定區(qū)域的緣故,。這種情況下,,分離地平面是實現良好性能的關鍵。
PCB布局實現高速ADC設計" border="0" height="272" src="http://files.chinaaet.com/images/2012/01/14/378d9d77-392e-4ed0-8009-90c41fe5aa35.jpg" width="600" />
圖9:對于每一應用地平面分離可能并無必要,,因為魯棒的高速設計建立在固態(tài)PCB電路分區(qū)周圍而將電流局限在特定區(qū)域,。
然而,為使整體設計有效,,還必須在電路板的某個地方用一個電橋或是連接點將這些地連接在一起,。因此,應將連接點均勻地分布在分離的地平面上,。
最終,,PCB上的連接點往往成為使返回電流通過,而不會導致性能降低或者強行將返回電流耦合至敏感電路的最佳位置,。如果此連接點位于轉換器附近或下方,,則根本無需分離接地。
本文小結
由于關于最佳布局的評論太多,,所以在布局上的考慮總是令人困惑,。技術和原則一直是ADI“設計文化”的一部分。在工程師傾向于借鑒以往設計經驗的同時,,產品的上市壓力也使設計人員不愿去更改或是嘗試新事物,。他們拘泥于風險權衡,直至系統(tǒng)內出現了重大問題,。
在評估板,、模塊和系統(tǒng)層面,簡單的單一接地適合于所有情況,。良好的電路分割才是關鍵,,這也將影響到平面和相鄰層的布局。請注意,,如果敏感平面在高噪聲數字平面之上,,則有可能發(fā)生交叉耦合。
組裝也是重要因素,。提供給PCB車間或組裝車間的制造筆記應善加利用,,從而確保IC裸露焊盤和PCB之間具有可靠連接。因組裝不良而導致的系統(tǒng)性能欠佳不計其數,。
不過,,靠近電源平面入口點和轉換器VDD引腳的去耦總是有利的。對于增加的,、固有高頻去耦,,應利用4密爾(mil)或間距更小的緊密電源平面和地平面。此方法不會帶來額外成本,,只需花五分鐘更新PCB制造筆記,。
在設計高速,、高分辨率轉換器布局時,無法照顧到所有的具體特性,。每一應用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更為獨特。不過,,上述關鍵點卻可以幫助設計人員加深對未來系統(tǒng)設計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