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源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參與中國電力多個"第一" 李立浧:仍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xiàn)

參與中國電力多個"第一" 李立浧:仍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xiàn)

2018-04-12

  他,主導“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獲得了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實現(xiàn)了由廣東省牽頭完成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零的突破”。他,,參與了中國多個“第一”的電力工程的建設,,見證了中國電力事業(yè)從弱到強的過程。如今已77歲的他,,說自己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xiàn),。

  他,就是南方電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立浧,。

  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保障廣東發(fā)展

  據(jù)李立浧院士介紹,特高壓直流輸電項目與廣東關系密切,,中國的能源稟賦是西部多東部少,,而通過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讓西部的能源服務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可以極大地保障和促進廣東的經濟社會發(fā)展,。

  他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在超高壓直流輸電技術的基礎上將輸電電壓提高了1.6倍,,電流也提高了一倍多,,輸送能力大增。而在這種提升的背后,,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攻克,。李立浧院士帶領研究團隊和廣東的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合作,,首先從技術理論上進行突破,,在設備制造、工程應用和運行維護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不斷摸索,,解決了幾十個難題,,使該項目最終獲得成功。

  “幸運”地參與中國電力多個“第一”

  1968年,,李立浧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投身中國電力事業(yè),如今,,已整整五十年,。

  回顧這五十年的歷程,李立浧用“幸運”二字來形容,。他說,,在參加工作后不久,中國開始建設第一個330千伏的交流輸電工程——劉家峽水電站,,這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水電站,。當時,沒有得到外部的任何技術資源支持,,中國的電力科技人員自力更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技術研究,

  “在那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我們集中了一個研究隊伍,,經常坐在一起進行切磋研究。當時環(huán)境非常艱苦,,經常要到野外去勘查工程線路,。農村沒有電,我那個時候的近視度數(shù)是500多度,,因為常年在煤油燈下看書,,離開甘肅的時候已經到了將近2000度?!?/p>

  再后來,,中國要進行第一個500千伏的交流輸電工程建設,,李立浧也“幸運地”參與了。他說,,當時國內從日本引進了一種鋼板軋機,,是中國汽車工業(yè)所急需的設備,但是軋機一開動,,電力負荷很大,,當時的電網容量沒法支撐,所以就要進行這個500千伏輸電工程的建設,。“當時國內與國外的技術水平差距很大,,我們引進了一部分設備,,另外自己制造了一部分設備,終于建成了中國第一個500千伏交流輸電工程,。后來又籌劃建設了中國第一個±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葛洲壩直流輸電工程,。”

  中國電力事業(yè)仍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對于中國的電力事業(yè),,李立浧仍然充滿了憧憬,。

  他告訴記者,中國的電力事業(yè)在改革開放后發(fā)展很快,,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017年,,我國全社會消費的電量大概是63000億度,,平均每個人消費電量4500多度,而美國的人均消費電量是13000多度,,西歐國家和日本,,人均水平是7000至8000多度,所以從這個數(shù)據(jù)上看,,中國的電力事業(yè)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李立浧院士積極參與人才培養(yǎng)的工作,,為中國電力事業(yè)培養(yǎng)接班人,。如今,他不僅在南方電網公司帶隊開展科技創(chuàng)新工作,,而且還和華南理工大學電力學院一起,,創(chuàng)辦了電力創(chuàng)新班,把他的工作經驗,、工程知識和理論相結合,,為電力專業(yè)的學生提供各種實習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仍然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xiàn)

  已經77歲的李立浧依然希望能夠為國家的電力事業(yè)做更多的貢獻,。

  他認為,,中國的電力事業(yè)還大有可為,但是發(fā)展模式要變,,要走科學發(fā)展的道路,,要走技術創(chuàng)新的道路。他向記者透露,,現(xiàn)在他們正在進行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研發(fā),,以及“透明電網”的理論和技術研究。

  “我們要進行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這也是領先世界的技術,。另外一個就是要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電網相結合,在電網上安裝小微智能傳感器,,讓電力系統(tǒ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展示出來,,成為‘透明電網’。我還有很多的夢想要去實現(xiàn),?!崩盍普f。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