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源技術 > 設計應用 > 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系統(tǒng)的平穩(wěn)性研究
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系統(tǒng)的平穩(wěn)性研究
2018年電子技術應用第8期
楊 杰,陳希有,李冠林,,吳茂鵬
大連理工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116024
摘要: 設計了發(fā)射線圈平面纏繞和發(fā)射線圈豎直纏繞這兩種不同的耦合結構,通過分析選擇了一種傳輸功率大的耦合機構,并研究了這種耦合機構在接收線圈沿軌道運動時非接觸電能傳輸?shù)钠椒€(wěn)性狀況。借用ANSYS有限元仿真工具,得到這兩種耦合結構耦合線圈的自感及互感,,再仿真這種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傳輸功率的變化情況。實驗中制作了這兩種耦合機構,,最后選用了一種傳輸能力強的耦合機構,,使其沿軌道水平運動,結果表明系統(tǒng)能夠保持良好的平穩(wěn)性,。
中圖分類號: TM135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173798
中文引用格式: 楊杰,,陳希有,李冠林,,等. 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系統(tǒng)的平穩(wěn)性研究[J].電子技術應用,,2018,44(8):138-142.
英文引用格式: Yang Jie,,Chen Xiyou,,Li Guanlin,et al. Study on the smoothness of coupled mechanism along the track relative motion[J].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8,,44(8):138-142.
Study on the smoothness of coupled mechanism along the track relative motion
Yang Jie,Chen Xiyou,,Li Guanlin,,Wu Maopeng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wo different coupling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plane winding of the transmitting coil and the vertical winding of the transmitting coil, are designed. A magnetic coupling mechanism with large transmission power is selected and the smoothness of the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CPT) is also studied when the deviation occurs between the transmitting coil and the receiving coil. By means of ANSY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ool, the self-inductance and mutual inductance of the two kinds of coupled coupling coils are obtained, and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power of the coupling mechanism along the relative motion of the track is also simulated. The two coupling mechanisms were made in the experiment. Finally, a magnetic coupling mechanism with strong transmission capability was selec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can be able to maintain good smoothness.
Key words : CPT,;coupling structure,;relative motion;ANSY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0 引言

    感應耦合式非接觸電能傳輸(Inductive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ICPT)是一種電源與負載之間沒有直接的電氣接觸能量傳輸方式,,不會產(chǎn)生電火花,避免了導線拖拽帶來的不便,,減少了有線供電存在的安全隱患[1],。因此,,ICPT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下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應用在電動汽車的無線充電以及在一些起重運輸?shù)脑O備上[2-4],。

    針對ICPT的耦合機構,,國內(nèi)外許多研究機構對此進行專門的研究。以新西蘭BOY T教授為首的課題組提出了一種E型耦合結構,,這種耦合結構的初次級線圈耦合緊密,、效率高、傳輸功率大[5-6],。文獻[7]針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為使耦合機構提供一個較大的充電區(qū)域,設計了一種DLDD(Double Layer Double D-type)形式的耦合線圈,。文獻[8]中又提出一種新型的耦合結構——H型結構,,該機構具有效率高、橫向位移范圍大和質(zhì)量輕等特點,。以上文獻中均未對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ICPT系統(tǒng)的平穩(wěn)性進行研究。

    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軟件并設計了實驗,,最后得出在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ICPT系統(tǒng)能夠保持良好的平穩(wěn)性的結論。

1 沿軌道相對運動的耦合結構

    本文以起重運輸設備為背景,,為了便于對比,,設計并制作了兩種耦合結構沿軌道相對運動的ICPT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在后文分別稱為耦合機構1和耦合機構2,,它們的幾何參數(shù)如圖2所示。兩者主要區(qū)別是,,耦合機構1的發(fā)射線圈是水平纏繞,,而耦合機構2的發(fā)射線圈是豎直纏繞。其支撐框架均為木材和有機玻璃框架,,發(fā)射線圈固定在起承重作用的工字鋼梁上,,接收線圈與其他所有接收裝置沿工字鋼橫梁做水平直線運動。因而,,發(fā)射線圈與接收線圈存在長距離的相對運動,。

dy2-t1.gif

dy2-t2.gif

2 理論分析

2.1 耦合線圈參數(shù)的理論分析

    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得到的結果,通過ICPT系統(tǒng)的等效電路模型分析可得到耦合線圈的自感及互感,。圖1中所表示的沿軌道相對運動耦合結構的等效電路圖如圖3所示,。

dy2-t3.gif

dy2-2.1-x1.gif

dy2-gs1-2.gif

    式(2)是一個復數(shù)方程組,根據(jù)互感線圈二端口輸入,、輸出能量守恒,,可推出式(2)中只有3個實數(shù)方程線性無關,。因此式(2)中Lp、Ls和M有唯一解,。

2.2 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

    本文采用LC/S網(wǎng)絡補償方式,,其補償電路圖如圖4所示,將接收端等效到發(fā)射端,,再將發(fā)射端電路用諾頓電路等效,,其等效電路圖如圖5所示,Zeq為接收端等效到發(fā)射端的等效阻抗,。

dy2-t4.gif

dy2-t5.gif

    其諾頓等效源為:

     dy2-gs3-5.gif

    將圖4中接收側(cè)回路用受控源回路等效,,如圖6所示。

dy2-t6.gif

    接收側(cè)回路滿足:

    dy2-gs6.gif

    因此,,ICPT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為:

    dy2-gs7.gif

3 耦合機構的仿真結果

    本文使用通用電磁場仿真工具ANSYS有限元軟件,,對上述這兩種耦合機構進行仿真。設定耦合機構中發(fā)射線圈距工字鋼距離d=20 cm,,電源電壓Us=351 V,,負載電阻RL=68 Ω,仿真中所用到的電氣參數(shù)如表1所示,。工字鋼相對磁導率μ為4 000,,電阻率為20×10-8 Ω/m。

dy2-b1.gif

3.1 兩種耦合機構傳輸能力的比較

    利用耦合線圈與工字鋼結構對稱特點,,采用其二分之一結構模型,。借用ANSYS有限元仿真軟件,得到如圖7所示耦合線圈感應電動勢的實部,,同理,,還可得到耦合線圈感應電動勢的虛部及負載電壓。圖7是耦合機構1接收線圈處于中間的位置,。

dy2-t7.gif

    因此,,通過ANSYS有限元仿真可得出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的感應電動勢及負載電壓。根據(jù)第2部分的理論推導,,可得耦合機構線圈的自感和互感如表2所示,。

dy2-b2.gif

    由表2可知,耦合機構1的M1/Lp1=0.4,,耦合機構2的M2/Lp2=1.1,,而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正比于M與Lp比值的平方,即耦合機構2比耦合機構1的傳輸能力強,,因此,下面將對耦合機構2沿軌道相對運動進行ICPT的平穩(wěn)性研究,。

3.2 耦合機構2沿軌道相對運動

    下面研究耦合機構2沿軌道相對運動時,,ICPT功率的變化情況,。分為以下3種情況:(1)接收線圈相對于發(fā)射線圈沿水平方向運動;(2)接收線圈相對于發(fā)射線圈在豎直方向上有偏離,;(3)接收線圈在發(fā)射線圈內(nèi)前后側(cè)方向上有偏離,。

    為了消除系統(tǒng)的無功損耗,減小回路阻抗,,需要在接收回路中串聯(lián)補償電容,。耦合機構2中接收線圈的自感Ls2=667.848 μH,根據(jù)串聯(lián)諧振公式:dy2-b2-x1.gif,,得Cs2≈4.32 nF,。由于串聯(lián)補償電容的影響,導致接收側(cè)回路中的交流電流i2的變化很大,,這樣工字鋼會反過來影響耦合線圈的自感,,因此根據(jù)Ls2=667.848 μH計算出來的串聯(lián)諧振電容Cs2≈4.32 nF并不是最佳的補償電容值??蓮膬?yōu)化方法的思想,,根據(jù)仿真尋找出串聯(lián)補償電容的最優(yōu)值,其結果如表3所示,。

dy2-b3.gif

    由表3可知,,接收回路中串聯(lián)補償電容的大小近似為4.65 nF,而實驗中串聯(lián)補償電容選為4.7 nF,,因此仿真中選用接收回路的串聯(lián)補償電容為4.7 nF,。

3.2.1 接收線圈相對于發(fā)射線圈沿水平方向運動

    下面仿真耦合機構2的接收線圈沿水平方向運動時ICPT系統(tǒng)的平穩(wěn)性情況。記發(fā)射線圈的中心位置為原點O,,以接收線圈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軌跡定為x軸,,分別對接收線圈的中心位于x=±105 cm、±75 cm,、±45 cm,、±15 cm這8個位置仿真,得到耦合機構2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隨水平位置的變化曲線如圖8所示,,其中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的相對變化量在2%之內(nèi),。

dy2-t8.gif

3.2.2 接收線圈相對發(fā)射線圈在豎直方向上有偏離

    接收線圈相對于發(fā)射線圈在豎直方向上有偏離的情況下,仿真耦合機構2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的變化情況,。其相對偏離量是在接收線圈的自身高度±10%內(nèi),,圖9是其傳輸功率隨偏離量的變化曲線,其中傳輸功率相對于無偏離時最大的相對變化量均不大于5%,。

dy2-t9.gif

3.2.3 接收線圈在發(fā)射線圈內(nèi)前后側(cè)方向上有偏離

    接收線圈在發(fā)射線圈內(nèi)前后側(cè)有偏離的情況下,,仿真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的變化情況。其相對偏離量是耦合線圈之間空隙的±20%內(nèi),圖10是其傳輸功率隨偏離量的變化曲線,。其中系統(tǒng)的傳輸功率相對于無偏離時的相對變化量均不大于2%,。

dy2-t10.gif

    從圖8~圖10的仿真結果可知,耦合機構2沿軌道相對運動時,,ICPT系統(tǒng)傳輸功率的波動范圍均在5%之內(nèi),,說明這種耦合機構在傳輸電能的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平穩(wěn)性。

4 實驗結果

4.1 耦合線圈中自感和互感的測量

    圖11是實驗中搭建的兩種耦合機構的實驗平臺,,左圖是耦合機構1實驗裝置,,右圖是耦合機構2實驗裝置。在接收線圈處于發(fā)射線圈的中間位置,,實驗測得這兩種耦合機構的自感和互感如表4所示,。

dy2-t11.gif

dy2-b4.gif

    將表2中的仿真值與表4中的實驗值對比,根據(jù)誤差計算公式:誤差=dy2-t11-x1.gif可知,,仿真與實驗測量的偏差在9%之內(nèi),。

4.2 耦合機構2沿軌道水平運動時測互感的實驗

    當接收線圈沿軌道水平運動時,利用PA2000mini功率測試儀對ICPT系統(tǒng)進行測試,。按照3.2.1小節(jié)中8個位置的傳輸功率進行測量,,得到的結果如圖12所示,其中傳輸功率的最大波動在6%之內(nèi),。圖13是接收線圈運動到某一位置時的測量結果,,圖中星號標記點處系統(tǒng)的輸出功率為2.073 kW。

dy2-t12.gif

dy2-t13.gif

    實驗結果表明,,由實驗測量到的數(shù)據(jù)與仿真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數(shù)據(jù)相差不大,并且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主要原因是在仿真過程中,,耦合結構的建模采用了簡化的模型。

5 結論

    借用ANSYS電磁場仿真軟件分析了耦合機構沿軌道相對運動時,,ICPT系統(tǒng)能夠保持良好的平穩(wěn)性,,并通過實驗驗證了該結論。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分析發(fā)現(xiàn),,工字鋼對耦合線圈的自感確實存在一定的影響,,使得在接收回路中串聯(lián)補償電容的理論計算值和實驗值存在一定的差異,而利用ANSYS電磁場仿真軟件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 黃學良,,譚林林,陳中,,等.無線電能傳輸技術研究與應用綜述[J].電工技術學報,,2013,,28(10):1-11.

[2] BUDHIA M,COVIC G A,,BOYS J T.Design and optimisation of magnetic structures for lump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C].IEEE Energy Conversion Congress and Exposition,,San Jose,CA,,United states,2009:2081-2088.

[3] ELLIOTT G A J,,RAABE S,,COVIC G A,et al.Multiphase pickups for large lateral tolerance contactless power-transfe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0,,57(5):1590-1598.

[4] 潘振方,陳希有,,牟憲民,,等.以電動機為負載的非接觸供電技術[J].電工技術學報,2016,,31(s1):16-24.

[5] COVIC J T B G A,,REEN A W G.Stability and control of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 systems[J].IEE Proceedings-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2000,,147(1):37-43.

[6] GREEN A W,,BOYS J T.10 kHz 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concept and control[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Variable-Speed Drives,London,,UK,,1994:694-699.

[7] 王智慧,胡超,,孫躍,,等.基于輸出能效特性的IPT系統(tǒng)耦合機構設計[J].電工技術學報,2015,,30(19):26-31.

[8] 鄭穎楠,,陳紅,張西恩.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松耦合變壓器實驗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2011,,30(1):64-68.



作者信息:

楊  杰,陳希有,,李冠林,,吳茂鵬

(大連理工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116024)

此內(nèi)容為AET網(wǎng)站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