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MEMS|傳感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美國研發(fā)出可吸收心臟起搏器和可穿戴核酸生物傳感器

美國研發(fā)出可吸收心臟起搏器和可穿戴核酸生物傳感器

2021-07-26
來源:互聯網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yè)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最新發(fā)表兩篇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技術,研發(fā)出可吸收、暫時性、無需電池的心臟起搏器。此外,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研究人員研發(fā)出用于檢測病原體的可穿戴核酸生物傳感器

  此次,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里仕·阿羅拉、伊戈爾·艾夫穆夫、約翰·羅杰斯領導的團隊,開發(fā)了一種完全植入、纖薄輕量的心臟起搏器,用于術后控制心率和心臟節(jié)律。該裝置通過無線能量傳輸供電,實現無引線無電池,而且其組成成分可在一段時間后通過自然生理過程被身體吸收,這段時間可由編程確定。該材料的柔性允許裝置貼合心臟的彎曲表面并適應其運動。

  測試表明,該起搏器可成功起搏人類心臟切片以及小鼠、大鼠、兔和犬的心臟,并在植入大鼠體內3個月后完全分解。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方法克服了傳統“臨時”起搏裝置的缺點,可作為下一代術后起搏技術的基礎。該論文作者表示,這個領域的此類進展,將為需要術后臨時起搏技術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的解決方案,能幫助那些需要暫時支持以維持心率的患者從心臟手術中康復。

  第二篇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ollins)和同事制作出一組使用CRISPR技術的可穿戴、凍干、無細胞合成生物學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通過再水化激活,能發(fā)現病毒特異性遺傳物質的存在。

  此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詹姆斯·柯林斯及其同事,制作了一組使用CRISPR技術的可穿戴、凍干、無細胞的合成生物學傳感器,這些傳感器通過再水化激活,能發(fā)現病毒特異性遺傳物質的存在。

  實驗表明,目前這些可穿戴傳感器的表現,與被視為金標準的實驗室檢測結果保持了一致,而且,這一傳感器可以嵌入硅橡膠和硅織物等柔性基質中,實現對目標病原體暴露的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技術還能與口罩結合,檢測空氣中傳播的新冠病毒。而在可穿戴面料中成功嵌入合成生物學傳感器,正是創(chuàng)造多功能智能服裝的第一步,這些服裝有望實現生物醫(yī)學等更大范圍的應用。




mmexport1621241704608.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