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2020年9月15日后,,華為的麒麟芯片就成為了絕唱,,只能靠庫存撐著,用一片少一片,。
這對于華為而言,,影響是非常大的,2021年華為手機業(yè)務下滑82%,,跌至全球第9名了,。而從華為的營收來看,2021年消費者業(yè)務部下滑49.6%,相當于腰斬了,,而其占比也只有38.2%了,,要知道在2020年可是貢獻了54%。
可見,,“缺芯”的殘酷現(xiàn)實,,讓這個曾經(jīng)貢獻了54%營收的消費者業(yè)務,在2021年陷入“有市無貨”的尷尬境地,。
對于華為而言,,如何解決芯片問題,將會是重中之重,,而按照余承東說法,,2023年華為手機將會王者歸來。很多人猜測可能華為會自建晶圓廠,,從而解決晶圓問題,。
而在昨天華為2021年業(yè)績發(fā)布會上,輪值董事長郭平說了解決芯片問題的兩個辦法,。
他是這樣的說的:“華為未來將推進三個重構,,用堆疊、面積換性能,,用不那么先進的工藝也可以讓華為的產(chǎn)品有競爭力,。”
我們仔細看,,其中提到的關鍵兩點是用堆疊,、面積換性能。這就是未來華為解決芯片問題的兩個辦法,。
堆疊可能大家并不陌生,,蘋果的M1 Ultra是用兩顆M1 Max接起來,也算是堆疊的一種,。
而臺積電之前與英國的AI芯片公司Graphcore合作,,發(fā)布了一款IPU產(chǎn)品Bow,采用的就是雙層堆疊技術,,將兩塊Die上下重疊在一起,,然后通過3D封裝技術封裝成一顆芯片。
堆疊在工藝不變的前提下,,能夠大幅度的提升性能,,這個M1 Ultra或者 Bow都是證明了的。
而用面積換性能,,意思就是將芯片做大,。我們知道芯片都是由晶體管組成,,晶體管越多,性就越強,,這是呈正比關系的,。
同樣面積下,工藝越先進,,晶體管的密度就越大,,晶體管就更多,這樣性能就越強,。
如果工藝無法改進,,要想提升性能話,那么就必須增大面積,,從而塞進更多的晶體管,,所以華為說的用面積換性能,其實就是將芯片做大,。
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堆疊,、還是用面積換性能,,都確實可以用不那么先進的工藝也可以讓華為的產(chǎn)品有競爭力。
但缺點是面積或體積會增大,,功耗會增加,,發(fā)熱也可能會增加,用到不太介意功耗,、內部空間,、發(fā)熱大小的產(chǎn)品中,是可行的,,但用在手機,,這樣的追求功耗,體積,、面積,、散熱的產(chǎn)品上,可能還是有點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