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設計應用 > 無線Mesh網絡中多信道生成樹路由算法
無線Mesh網絡中多信道生成樹路由算法
來源:微型機與應用2011年第4期
孫 暖,周繼鵬
(暨南大學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計算機系,,廣東 廣州510632)
摘要: 無線Mesh網絡是一種特殊的Ad Hoc網絡。它易于部署,、安裝,,能有效地構建無線骨干網,通常被用作寬帶Internet接入和擴展無線LAN的覆蓋范圍,。針對無線Mesh網絡的特點,,提出了一種不同于一般MANET路由協(xié)議的路由算法。該算法基于網絡拓撲生成樹,,使用多個無重疊信道,;在解決信道分配問題的同時,兼顧信道多樣性和信道重用,,更好地利用無線頻譜資源,,支持鏈路并行傳輸。
Abstract:
Key words :

摘  要: 無線Mesh網絡是一種特殊的Ad Hoc網絡,。它易于部署、安裝,,能有效地構建無線骨干網,,通常被用作寬帶Internet接入和擴展無線LAN的覆蓋范圍。針對無線Mesh網絡的特點,,提出了一種不同于一般MANET路由協(xié)議的路由算法,。該算法基于網絡拓撲生成樹,使用多個無重疊信道,;在解決信道分配問題的同時,,兼顧信道多樣性和信道重用,更好地利用無線頻譜資源,,支持鏈路并行傳輸,。
關鍵詞: 無線Mesh網絡; 多信道; 生成樹

    無線Mesh網絡是一種新型的多跳網絡技術。它與MANET大致相同,,由一系列可以提供轉發(fā),、互相通信的無線節(jié)點組成,,每個節(jié)點既是主機又是路由器。無線Mesh網絡具有網狀拓撲,,其網絡架構一般由3層組成:最高層是一個或幾個Gateway節(jié)點,,WMNs通過它們與Internet進行有線連接;中間層由許多Mesh路由器組成,,它們是網狀拓撲的頂點,,在WMNs中進行接力轉發(fā);底層由一些終端用戶組成,,包括移動客戶端和靜止客戶端,。通常Mesh路由器是靜止的,底層終端用戶無線登錄Mesh路由器,,通過Mesh網絡構建局域網并訪問Internet,。
    IEEE PHY規(guī)格說明,允許在2.4 GHz的頻帶上使用3個無重疊信道,,在5 GHz頻帶上使用12個無重疊信道,。為了提高WMN的容量,在WMNs中使用多個無重疊信道,,為每個Mesh路由器配置一個或多個無線接口,,制定信道分配機制,挑選合適的路由方案,,并把兩者結合起來,,得出可行的路由算法。
1 相關工作
    隨著WMNs的廣泛應用,,人們不再滿足于使用一般的MANET路由協(xié)議,。MANET路由協(xié)議主要關注節(jié)點的能量耗費和移動特征。而由幾乎靜止的Mesh路由器所構成的無線骨干網絡,,無能量限制,,旨在提供更高的網絡吞吐量和更低的端到端延遲,以期支持VoIP,、實時視頻監(jiān)視,,寬帶網絡互聯(lián)通信等大流量服務[1]。目前已有的專為無線Mesh網絡設計的路由協(xié)議有:
    (1)參考文獻[2]提出的多個版本的Mesh路由協(xié)議,。認為大部分流量來自并流向Internet,,WMNs中的節(jié)點僅需知道怎樣到達Gateway;少量的終端用戶間流量可通過其父節(jié)點路由,。本質上,,形成了以Gateway節(jié)點為根的樹。
    (2)參考文獻[1]提出了一種基于狀態(tài)的多接口多信道多路徑的自適應路由協(xié)議,。協(xié)議為節(jié)點配置多個無線接口,,固定選取接受信道,,動態(tài)切換發(fā)送信道,以期多鏈路同步傳輸流量,。
    (3)多信道技術作為提高網絡容量最有效的手段,,信道分配(CA)是其重點和難點。多接口多信道無線Mesh網絡中的信道分配可以分為集中式分配和分布式分配兩大類[4],。集中式分配預先知道Mesh網絡的完整信息,,在一個節(jié)點上闡明并解決信道分配問題,計算結果再分發(fā)給其他節(jié)點,。分布式分配中節(jié)點獨立運行CA算法,,計算出本身所用信道。根據流量模式又可分為兩種,,Gateway導向的CA方法認為網絡中的主要流量流經Gateway節(jié)點,,CA使用啟發(fā)式方法使近Gateway鏈路分配較高的帶寬。對等導向的CA方法則認為網絡中流量沒有固定模式,,來自任一對節(jié)點之間,,所以要盡可能地適應不同類型的網絡流量[3]。
    本文在參考文獻[2]的基礎上,,研究在路由過程中使用多信道,,為此提出了一種考慮接口數(shù)目的生成樹方法。為了減少信道切換的耗費,,采用了靜態(tài)信道分配,,節(jié)點在傳送數(shù)據時,不用考慮信道選擇問題,,可直接從讀取路由信息,,快速轉發(fā)數(shù)據。

    除了干擾模型之外,,與干擾相關的限制因素還有:網絡可用信道數(shù)目,,節(jié)點的接口數(shù)目,而節(jié)點部署決定了節(jié)點之間的距離,,明顯影響節(jié)點間的干擾關系。
2.3 信道多樣性
    信道多樣性可為相鄰的鏈路分配不同信道,,使它們可以并行傳輸,,不發(fā)生干擾。好的信道區(qū)分可以避免兩種干擾:流內干擾和流間干擾,,如圖1所示,。

    圖1(a)中,分配信道后,,流A→C與流D→E不存在干擾,,而流A→C中,,鏈路AB和BC之間存在干擾。而圖1(b)中不存在流內干擾,,但流A→C和流D→E存在干擾,,兩個數(shù)據流不能同時傳輸。為了消除這兩種干擾,,需使相鄰的鏈路AB,、BC、DE,、EF分配互不相同的信道,。
2.4 連通性
    信道分配會影響網絡的連通性。使用相同信道的節(jié)點越多,,網絡會更健壯,,但也會導致更多的干擾。信道分配首先要保證網絡的連通,,在此基礎上盡可能減少沖突,。
    在綜合考慮干擾模型、可用信道數(shù)目,、每個節(jié)點接口數(shù)目,、節(jié)點的部署等因素情況下,對WMN進行靜態(tài)信道分配以得到一個連通網絡是一個NP問題,。
3 本文方法


    而對于未分配信道的節(jié)點和新加入網絡中的節(jié)點以及因接口限制不在V′中的節(jié)點,,此時,可考慮其鄰居節(jié)點,,如鄰居節(jié)點有剩余接口,,調用上述分配方法;如所有鄰居節(jié)點均無剩余接口,,則為其分配信道相關節(jié)點集最小的信道,,并把游離節(jié)點加入樹結構V′。
4 可行性與優(yōu)點
    無線Mesh網絡中的Mesh路由器節(jié)點很少移動,,其構成的骨干網絡除了使用無線通信方式外,,還具有有線網絡穩(wěn)定的優(yōu)點,在WMN中使用先應式路由協(xié)議就可免去考慮頻繁更新路由表的問題,;同樣認為無線Mesh網絡中大部分流量來自并流向Internet,,節(jié)點僅需知道如何到達Gateway;少量的終端用戶間流量可通過其父節(jié)點路由,。對于一個連通的網絡拓撲圖G′(V,,E)來說,必然存在一棵生成樹T,。在對鏈路分配信道時,,生成樹T只有n-1邊,,與G′(V,E)相比,,整個網絡中的鏈路沖突將大大減少,,如圖2所示。

    在只有5個可用信道時,,圖2(a)中的AC與FD,、AF與CD、BC與EF之間存在流間干擾,,而圖2(b)中則不存在干擾,。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況,因為節(jié)點還要受到接口數(shù)目的限制,。如果節(jié)點C只有2個接口,,最多能為其分配2個無重疊信道,而不是圖2(a)中所示的4個無重疊信道,。
    本文針對無線Mesh網絡的特點,,提出了一種樹形路由算法,該路由算法利用對原網絡拓撲進行剪枝處理,,得到了一棵保證網絡連通的生成樹,,節(jié)點利用生成樹結構構建路由表,通過父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進行通信,。在信道分配階段,,全面考慮整個網絡,只對生成樹的邊進行信道分配,,減少了非生成樹邊對網絡的干擾,;對鏈路分配信道時,考慮了該鏈路的整個干擾區(qū)域,,而不是只考慮流經該鏈路的線性路徑,,盡可能地排除流內干擾和流間干擾。對信道相關節(jié)點集進行排序,,有利于信道重用,。
參考文獻
[1] DEEPTI S N, NAGESH S N. DHARMA P A.Adaptive statebased multi-radio multi-channel multi-path routing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J].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2009,5(1):93-109.
[2] JANGEUN J, MIHAIL L S. MRP: wireless mesh networks  routing protocol[J].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2008,,31(7): 1413-1435.
[3] MAO Xu Fei,,LI Xiang Yang,MAKKI S K. Static channel assignment for multi-radio multi-channel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2006-06-16].http://www.asee-ncsection.org/papers/122.pdf.
[4] SI Wei Sheng, SELVAKENNEDY S,ZOMAYA A Y. An overview of channel assignment methods for multi-radio  multi-channel wireless mesh networks[J]. Journal of Parallel Distributed Computing, 2010,,70(5):505-524.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