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中國光伏產品初裁稅率低于預期但業(yè)界指仍應積極應訴
3月2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對中國光伏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結果,,認定中國相關光伏企業(yè)接受了政府的不公平補貼,,因此決定對中國進口的光伏組件實施最高4.73%,、最低2.9%的反補貼稅,。由于這一稅率較此前中國業(yè)界較悲觀的100%幅度小得多,,因此被視為行業(yè)利好,。包括無錫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等相關光伏企業(yè)的股價都大幅飆升10%以上。不過行業(yè)人士指出,此次調查只是針對反補貼一項,,尚未涉及反傾銷調查,,因此中國光伏企業(yè)不可掉以輕心,應該繼續(xù)積極應訴爭取公正待遇,。
初裁稅率遠低于市場預期
在經歷三次推遲后,,美國商務部終于在法定的最后期限公布了這項初裁結果。與此前的最壞預期最高可達100%的關稅稅率相比,,最高不到5%的結果應屬“幸運”,。此次美國商務部決定對從無錫尚德、天合光能和中國其他太陽能公司進口的產品分別征收2.9%,、4.73%和3.59%的反補貼稅,。而據有關專家表示,其實各國政府都會對本國一些鼓勵性行業(yè)予以少量補貼,,上述幅度本在正常之內,。因此美國政府的這一調查結果其實宣告了美國同業(yè)申訴的失敗。此外,,此次公布的只是美方針對反補貼領域調查的結果,,而美國商務部還正在對中國光伏企業(yè)是否向美國傾銷光伏組件和太陽能電池產品進行調查,預計在5月16日公布初步裁定,。同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在進行相關調查,預計于年底前完成,。在此之前,,美方對中國所執(zhí)行的稅率均為臨時性稅率。
中美光伏產業(yè)利益沖突較大
美國此輪針對中國制造的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始于去年10月19日,,當時有德國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聯合其他6家生產商向美國商務部提出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申請,,指控中國光伏企業(yè)向美傾銷產品且接受政府的高額補貼,他們要求對來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征收超過100%的關稅,。此案于去年11月9日正式立案;去年1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對此案進行初裁時,,6名委員全部投票贊成,認定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確實給美國相關產業(yè)造成了損害,。隨后該案進入美國商務部的調查階段,。不過正是美國商務部的這一調查,卻多次推遲結果的公布,,而根據美國法規(guī),,昨天則是公布初裁結果的最后期限。對于多次的“爽約”,,中國光伏產業(yè)人士表示,,美國商務部的這一表現恰恰表明了其中所包含了太多政治因素,,而調查本身則缺乏公平公正色彩。據悉,,目前中國每年對美國市場的光伏產品貿易額接近20億美元,。
歐洲可能效仿“雙反”裁決
在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裁決的同時,歐洲也可能會步其后塵,。據業(yè)內人士介紹,德國光伏界也預計將于3月底向歐盟提出申訴,,狀告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廉價傾銷,。而一旦歐盟立案則可能對中國光伏產業(yè)帶來更大的影響,因為歐盟一直是我國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據來自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額358億元左右,其中亞洲市場約占21%,,美國市場還不到15%,,歐洲市場則接近57%。而在歐洲市場中又以德國為最大市場,,當地70%至80%的光伏組件產品來自中國,。
中方可能針對多晶硅予以反制
據悉,目前已有中國的14家應訴企業(yè)宣布采取聯合應對美方的行動,。此前美國對中國彩電行業(yè)的反傾銷訴訟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當時各企業(yè)就因為不同應對策略而最終獲得了不同的稅率待遇。
另據記者了解,,針對美方的舉動,,中國方面也準備了相應的反制措施。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商務部已經收到了包括賽維LDK,、江蘇中能、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四家中國多晶硅制造主要企業(yè)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yè)提交的對美,、韓兩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的“雙反”調查申請。他們指“美國本土廠家的多晶硅制造成本最低也在25美元至40美元,,但在市場上的價格卻僅為30美元左右,。”不過記者了解到,迄今中國商務部尚未受理上述申請,。
商務部:美限制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損害中美雙方利益
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發(fā)表談話指出,,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在美國產品中具有一定競爭優(yōu)勢,源于中國企業(yè)持續(xù)研發(fā)先進生產技術,,不斷拓寬經營理念,,不斷降低經營成本,。在太陽能電池生產及新能源領域,中美企業(yè)間有著密切合作,,中國企業(yè)在將產品出口到美國的同時,,也進口美國的原材料和設備。美國限制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損害的是中美雙方的利益,,更會影響美國清潔能源產業(yè)的發(fā)展和中美在新能源領域的合作,。中方敦促美方從長遠合作、互利共贏出發(fā),,審慎處理中美兩國在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領域的貿易摩擦,,維護中美雙邊經貿關系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
財經解讀
美國為何一周發(fā)起6次對華貿易制裁?
美國商務部20日做出兩項終裁,,認定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qū)輸美化學增白劑存在傾銷行為,,認定中國輸美鍍鋅鋼絲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美商務部同時還初裁認定中國輸美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接受程度不等的補貼,,并定于5月17日公布對此類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結果,。
同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還通過日落復審裁定,,認定從中國市場進口的金屬硅將在可預見的時間內給美國相關產業(yè)造成持續(xù)的損害,,由此美國將繼續(xù)對此類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兩周周前,,美國還聯合歐盟和日本就中國稀土等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
從13日到20日,僅僅一周時間,,美國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貿易救濟行動多達6起,,頻率很高。除對外實施貿易救濟行動,,美國近期還從內部采取行政和立法措施,,強化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能力,包括設立跨部門貿易執(zhí)法中心,、快速出臺《1930年關稅法》修訂案等,。
盡管很多裁決是基于早已開始的“雙反”調查,但是美國有意無意地多次推遲作出中國相關產品的裁決,,造成20日一天內作出四項肯定性裁決,。有分析人士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既是奧巴馬作秀給國內選民看,,也是給中國施加壓力,旨在率先制造強硬氛圍,,以使美國在隨后的談判中獲取更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