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設計應用 > 藍牙4.0時代 無線身份識別改變生活
藍牙4.0時代 無線身份識別改變生活
摘要: 蘋果iPhone4S選擇了藍牙4.0之后,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也將藍牙4.0作為未來手機的標準配置,。藍牙除了可以實現(xiàn)無線傳輸文件,,還能無線身份識別。
Abstract:
Key words :

  如今,,藍牙已經成為智能手機乃至山寨手機的標準配置。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藍牙的應用卻不多,。早期,藍牙的主要功能是無線傳輸文件。但是由于Wifi的普及,,藍牙目前更多的使用僅僅在連接耳機,,播放音樂上——于是,不少人開始懷疑,,藍牙,,面臨邊緣化危機了嗎?iPhone4S的發(fā)布,,對藍牙的未來應用預設了全新的伏筆,。并且可以看到,在蘋果iPhone4S選擇了藍牙4.0之后,,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也將藍牙4.0作為未來手機的標準配置,。

  藍牙技術從標準確立之初,經歷了V1.1/1.2/2.0/2.1四個版本,,再到隨后出現(xiàn)藍牙3.0,,最終步入藍牙4.0時代。藍牙4.0,,不僅完美解決了之前版本為人詬病的啟動速度和功耗問題——實現(xiàn)了3毫秒瞬間啟動,,以及能耗大幅降低——更以128-bit AES完全加密,為數據封包提供高度加密性及認證度,,極好地消除了人們普遍存在的無線信息安全隱患,。在藍牙4.0的最新資料中,我們甚至看到了一節(jié)紐扣電池可讓一塊藍牙模塊連續(xù)使用10年以上的新應用,!

  智能手機+藍牙4.0

  藍牙技術發(fā)展的同時,,手機也從當年的功能手機同步進入智能時代。當智能手機領軍者,,蘋果公司扛起了藍牙4.0大旗時,,在此醒目的旗幟之下,是否意味著芯片成本僅為1美元的藍牙4.0普及為時不遠了呢,?事實上,,為人們生活帶來切實利益的軟件應用,才將是其真正的推動者,。下面,,我們就來看一款基于藍牙技術的無線身份識別應用,一起來見證新一代藍牙技術對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無線身份識別應用

  如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各種數字化終端機應運而生(例如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集付通智能繳費終端網點等),。通過這些終端,,各種便民利民的服務項目躍然而上,并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但在使用過程中,,用戶的身份識別一直是大問題。

  以往,,用戶身份信息識別的方式主要有:磁卡,、身份證掃描、RFID卡,、屏幕直接輸入等方式進行操作,。但是由于界面不夠人性化,操作比較繁瑣,,掃描身份證,、磁卡的時候信息容易被盜等安全因素,使得這些終端的“身份登錄”功能使用者寥寥,。

  怎樣能夠讓使用體驗更便捷,,讓登陸消費更安全,讓使用者不需要額外添置新的設備造成新的成本疊加,?這是每個終端服務商正在苦苦探尋的,。

  最理想的終端識別方案,應該是當用戶走近終端機前,,終端機第一時間便能主動發(fā)現(xiàn)用戶,,認識用戶。并且根據云存儲的服務信息,,調取用戶之前的使用習慣,,當用戶站在終端前的時候,即可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界面和服務內容,。

  根據目前的技術條件以及成本要求,,手機明顯成了識別用戶的最佳載體。今后用戶無需攜帶或使用任何信息卡,,無需做復雜的登陸操作,,無需在大庭廣眾下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只需隨身攜帶手機,,走進服務點,,即可得到為其度身定做的服務內容,。這就是基于手機藍牙的無線身份識別技術所能夠實現(xiàn)的,。

  近日,Vrtech照恒科技就藍牙4.0的技術特性,,最新研發(fā)出了“主動識別技術”,,該技術不同于以往的藍牙被動連接的方案,,改為主動甄別在覆蓋領域內的藍牙設備,并通過云計算,,識別出用戶的各種信息屬性,。由于所有數據皆存儲在云端,因此也最大程度的保護了用戶的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

  據悉,,該公司在藍牙定位技術領域浸淫多年。其無線身份識別解決方案完全基于藍牙無線定位技術,,不同于RFID,,NFC,Zigbee等傳統(tǒng)的無線身份識別手段,,照恒科技無線身份識別解決方案的用戶識別半徑可達100米,,識別精度更是在1米以內,遠遠超過了上述無線身份識別技術,;憑借藍牙技術獨到的數據加密和使用者鑒權措施,,該無線身份識別解決方案有效保護了用戶信息安全;此外,,由于使用該無線身份識別應用,,用戶僅需使用手機的藍牙功能,這就避免了配置身份識別芯片所帶來的額外投資,。

  “只要有數字化終端,,用戶隨身攜帶手機,站在終端大屏前就可以實現(xiàn)身份識別過程,。”照恒科技CEO柏強表示,,“無線身份識別應用廣泛,不久后即將登陸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上海智能社區(qū)服務,、集付通超市服務終端、上海高校教育書報亭網絡,、丁丁網,、拉卡拉、阿拉丁,、圖書館,,機場機票訂閱等場合。并且,,該解決方案在電子消費券和及時團購平臺中也將應用,。”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