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導航企業(yè)合眾思壯近日宣布,,首個國產星基增強服務系統“中國精度”正式提供服務,,并面向全球同步發(fā)布,,借助“中國精度”,。這意味著,,中國北斗用戶在無需架設基站的情況下,,可以在全球任一地點享受厘米級的高精度增強服務,。
合眾思壯介紹說,,“中國精度”是中國首家覆蓋全球運營的星基增強服務系統,,該系統于2013年底提出建設,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和全部控制權,,不僅打破國際企業(yè)的技術壟斷和封鎖,,保障國家地理空間信息的安全性和自主權,還彌補了我國衛(wèi)星導航產業(yè)的技術空白,。
和之前北斗高精度手機面世的消息時所引發(fā)的大量關注一樣,,“中國精度”也背負著滿滿的驕傲、自豪和強國夢,,然而,,厘米級的定位是如何實現的?它的現實意義又有哪些呢?
為什么我們興奮于“厘米定位”?
想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對“中國精度”所基于的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原理做個簡單介紹,,而提到北斗,,自然也就少不了拿導航和定位技術的先驅GPS做比照。
先來說說GPS的定位原理,,GPS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空間星座(21 顆工作衛(wèi)星和 3 顆備用衛(wèi)星)、地面監(jiān)控系統以及終端設備(GPS接收器)——24顆衛(wèi)星均勻分布在 6 個軌道平面上,,然后通過將軌道面設定成特定角度,,保證了全球任何地點、時間和接收器都能夠接收到4顆衛(wèi)星的信號,。
值得一提的是,,GPS誕生之初即被設計成單向傳輸的定位系統,即終端只接受而不對外發(fā)送信號,,而這就牽扯到了一個問題,,因為衛(wèi)星只會播報自己的位置,而 GPS又只能接收衛(wèi)星數據,,那么用戶位置是如何在過程中被確定的?這時候就需要利用終端設備從從GPS衛(wèi)星收到信號并利用傳來的信息,,去計算出用戶的三維 位置及時間。而計算工作的主要仰仗,,就是GPS芯片與原子鐘,。
GPS芯片的核心作用是讀懂衛(wèi)星發(fā)來的信息并進行相關運算,而原子鐘則是為了保證時間的精度,。
因為衛(wèi)星播報自己位置時,,會附上信息發(fā)出的時間,,終端設備在接收到信息后,,再用當前時間減去發(fā)送時間后再乘以光速,最終得出終端與衛(wèi)星的距離,。而即便是再微小的誤差,,因為需要乘以光速,,最終的結果亦都會差之千里,因此,,原子鐘在定位系統就顯得極其重要,。
而北斗導航系統和GPS大致上相似,其是由分別對應GPS三大組成部分的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其中,北斗導航系統的空間段(計劃)由35 顆衛(wèi)星組成,,其中包括 5 顆靜止軌道衛(wèi)星,、27 顆中地球軌道衛(wèi)星和3 顆傾斜同步軌道衛(wèi)星,而之所以北斗比GPS多出了11顆衛(wèi)星,,則是出于衛(wèi)星分布方式不同,、工程周期以及滿足其“有源接收”功能等因素所致。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第一代北斗導航系統的定位原理屬于有源定位,,可靠性較差,而現在的第二代北斗導航系統已采用了類GPS的無源定位技術,。
而因為有著衛(wèi)星數量上的優(yōu)勢,,加上“有源接收”和“短報文傳訊”等GPS所不具備的功能,北斗導航系統在定位信號,、精度以及易用性上都有一定的優(yōu)勢,,這也是其能夠快速追趕GPS的主因。
而解釋完了導航技術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厘米級定位其實就是定位精度上取得突破的體現,而定位精度越高,,其所能適用于的領域也就越廣,,實際價值也就越大。
厘米級定位是怎么實現的?
從技術上看,,北斗系統之所以能實現從米級到厘米級的進步,,“地基增強網”這一系統起到了關鍵作用。
所謂“地基增強網”系統,,是一套兼容北斗,、GPS、GLONASS等導航定位系統的綜合性服務系統,,由一系列地面衛(wèi)星基準站組成,,通過接收和處理移動通信、數字廣播、衛(wèi)星等播發(fā)手段及相應接收終端來提高定位精度,。
而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厘米級定位是個什么概念?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看好萊塢大片時,看到那種飛機投射炮彈精準射進大樓中的某個房間里,,甚至是工廠里的一個煙囪孔中,,所依靠的就是厘米級甚至是更精準的定位技術所實現的。
而除了戰(zhàn)爭和國防領域之外,,包括精細農業(yè),、災害監(jiān)測、土地水利,、智能電網,、移動通信等方面,厘米級定位技術也大有可為,,比如智慧城市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交 通,,在有了厘米級技術之后,就能在地圖上完全顯示實際行走路線,,對重點運營車輛,、工程車輛、大貨車,、校車等進行精確監(jiān)控,,對非法超車等行為進行實時智能化 監(jiān)管等等。
再比如,,將定位技術和信息與氣象,、環(huán)保、城建等互聯起來之后,,當某地的建筑物發(fā)生沉降或變形,,北斗系統也能快速偵測到傳感器的偏移和變化,從而自動報警,,類似的方案還可以應用于醫(yī)療急救等領域,。
有了厘米級定位還不夠,北斗挑戰(zhàn)GPS還道阻且長
然而,,雖然北斗在實現了厘米級定位之后,,于精度上與GPS已經差距不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前者就有了挑戰(zhàn)后者的資本,。首先,,上文提到厘米級定位的主要實現 方式是依靠“地基增強網”來實現的,但是地面基準站的選址和建設是有限制的,,不可能多快,,也不可能多普遍的覆蓋,,而這么一來,北斗系統的精度相比GPS來 說,,實際中優(yōu)勢體現的也就有限了。
而且,,北斗系統的起步時間太晚,,目前市占率只在1%左右,即便有著雙向通信的獨有技術優(yōu)勢以及較好的 性價比,,但想要彎道超車卻很難,,因為技術上的落后是難以逾越的,比如上文提到的GPS芯片,,早前就有統計指出中國衛(wèi)星導航芯片市場高達95%的已被美國 GPS芯片占領,,而國內大部分企業(yè)不具備研發(fā)此類多模導航芯片的能力已經成為了北斗衛(wèi)星導航應用產業(yè)化的重大瓶頸之一,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國的導航芯 片產業(yè)將繼續(xù)在低產品附加值狀態(tài)徘徊,,實現北斗加GPS導航逐漸替代美國GPS導航的規(guī)劃也將步履艱難——而這就是后來者的無奈。
不過 反過來說,,北斗系統起步至今時間還很短,,遠不比GPS的20多年時間,而且相比較俄羅斯的Glonass和歐洲的Galileo來說,,北斗系統的優(yōu)勢還是 不小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國自主控制的,,也就是說在這個領域中,,中國已經無懼美國的壟斷——要知道,美國曾在海灣戰(zhàn)爭時置歐洲盟國于不顧而強行關閉對歐 GPS服務,,而在現代戰(zhàn)爭中,,如果失去了對定位系統的掌握,那么也就基本意味著是任人宰割,。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也就是為什么說,,以“中國精度”為首的一系列工程與項目的建設,,既是企業(yè)需求,也是產業(yè)需求,,更是國家需求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