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5年7月1日,日本東京,,軟銀集團生產的類人機器人Pepper變身為取土特產專賣店公關經理,。作為它的首份工作,Pepper將會在這個專賣店一直待到7月2日,。
美國《僑報》7月8日文章,,原題:機器人戰(zhàn)略不可矯枉過正但人類該警醒
提到機器人, 很多人想到的便是“現代,、科幻,、未來”。但未來其實早已到來,,只是未被清醒認識,。好萊塢每年都會有關于機器人題材的電影問世。影片中,,機器人可以是保姆管 家,,也可以是人類救星,還可以是一名殺手,。對于機器人殺人,,很多人認為這只是科幻世界的橋段。在近日的德國,,這樣的血案便真的發(fā)生了,。
一名德國大眾工人在安裝靜止的機器人時,突然被機器人抓住,,使勁壓在一塊鐵板上……在歐美國家,,機器人工作時通常都被安置在安全籠后面,為的就是避免意外傷害,。雖然消息稱,,遇難工人存在違規(guī)操作,但這依舊不能阻止人們對機器人殺人的恐懼和熱議,。
提到機器人,,很多人想到的便是“現代、科幻、未來”,。但未來其實早已到來,,只是未被清醒認識。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fā)明人類首臺工業(yè)機器人 后,,機器人憑借優(yōu)秀的記憶,、辨別、運算,、邏輯等能力,,迅速被應用于醫(yī)學、軍事,、工業(yè),、服務業(yè)等領域,成為了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功臣,。
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游刃有余地駕馭機器人,。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上便出現多例機器人殺人事件,。英國,、日本都發(fā)生過慘案,但引發(fā)全球轟動 的應該是象棋大師被殺事件,。1989年,,前蘇聯國際象棋大師古德柯夫連贏機器人3盤后,被機器人釋放的高強度電流“殺死”,。隨即,,專家學者們對機器人漏洞 進行修補,并完善了機器人技術,。20世紀90年代,,很少再看到機器人殺人的報道。
今天,,如果人類認為已能成功遙控機器人為己所用,,至少從此次大眾機器人殺人案來看,這有些樂觀了,。隨著近年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化,,一旦它們具備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心理,人類能否順利掌控它們始終是個疑問,。
目前,,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制造業(yè)水準的標志,機器人產業(yè)正被各國高度重視,。很多國家都把發(fā)展機器人產業(yè)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以獲得制造業(yè)領域的競爭優(yōu)勢,。無論是德國的工業(yè)4.0,,還是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或者是美國的“工業(yè)互聯網”,都缺不了機器人的身影,。
但當各國沉浸在機器人帶來的時代進步時,,對機器人的負面作用是否足夠重視?2015年初,比爾·蓋茨,、霍金,、特斯拉CEO馬斯克等人表示了“人工智能或失控,可能屠殺人類”的擔憂,,呼吁人類面對機器人要持謹慎態(tài)度,。如今看來,他們的擔憂并不多余,。
倘若就此因噎廢食,,在機器人戰(zhàn)略上裹足不前,這就矯枉過正,。說到底,,機器人與人類先前的任何前沿技術并無二致。它們不是洪水猛獸,,也并非天生惡 魔,。關鍵是人類在熱火朝天地研發(fā)機器人時,也應投入相匹配的精力去預防,、彌補可能的漏洞,。人類要確保,面對日新月異的機器人,,永遠具備駕馭它們的智慧和能 力,。
近期,馬斯克便準備投資1000萬美元,,用以研發(fā)懂得“倫理道德”的機器人,,以確保它們不會傷害或毀滅人類。但這絕不是馬斯克一人的事,,其他國家也應提前行動,。畢竟,此刻的人類,,最需要的便是“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