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兩個焦點,,一個是“電梯”,,一個是Windows 10,。前者雖然也算得上是半個科技產品,,但事件本身社會性質占多,在此小編不便過多評論,;而后者,,盡管稱得上是微軟的劃時代巨作,,但各大媒體對該產品的點評和評測已是鋪天蓋地,小編也沒有什么能繼續(xù)補充,。于是,,小編只好選擇了本應出現在上周的話題(如果不是NASA突然宣布發(fā)現開普勒452b)——從高通大裁員看“中國制造”與“中國威脅論”。當然,,既然放在了本周寫,,最后也自然要結合本周的主角——微軟,以展望一下Windows 10的未來,。
首先,,小編要帶著網友重新認識一下高通。
高通是美國一家半導體科技公司,,與我們熟知的巨無霸英特爾類似。但兩者除了業(yè)務的面向性不同外(高通主要面向無線通信領域,,而英特爾則強調通用計算領域),剩余的差別就主要集中在有沒有制造工廠這方面了(這對能否控制芯片制造工藝至關重要,,文后吐槽階段還會再提到)。
其實大約在十年前,,即智能手機尚未普及之前,,當時的高通雖不至于說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輩”,但其地位絕對是不能與今時今日相提并論的,??删蛷?007年開始,移動計算設備(主要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迅速在全球蔓延,,高通也因此迎來了史上最輝煌的發(fā)展良機——本來在通信芯片市場就已經形成壟斷的高通(2005年被博通指控,,最后賠償8.91億美元),在進入到智能手機時代后,,很快又憑借著自主設計的曉龍系列ARM架構處理器成功在移動市場上建立起新的帝國,。
高通調制解調器(源自多年的技術累積,背后有海量通信專利支持)搭配高通曉龍系列處理器(自主設計)以及Adreno系列GPU(收購自AMD),,如此的一個組合成就了當時最完美的移動SoC解決方案,。這種完美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都被認為是無敵的,即使是在半導體行業(yè)擁有相當實力的德州儀器和英特爾,,也自始至終都未能撼動高通在移動市場的絕對霸主地位——德州儀器于2012年無奈宣布退出移動芯片市場,,英特爾則先后為移動市場燒掉了百億美元,但迄今也并未看到任何明顯進展,。
直到臺灣芯片商聯發(fā)科終于破繭拿出基于ARM的芯片解決方案后……瞬時間,圍繞高通的一切美好似乎就從此煙消云散了——小編并不是說聯發(fā)科是導致高通潰敗的根本原因,,這里主要是想提出一個時間點——2012年前后,這一年,,華為的海思麒麟有樣品展示了,,聯發(fā)科智能手機芯片破繭了,三星的自主Exynos系列也開始商業(yè)化了……
在上述格局變化中,,聯發(fā)科的影響可謂是最直接和不可忽視的,。經歷過2006到2007年“品牌功能機衰亡大潮”的網友一定都記得,當時日本,、大陸國產品牌商爭先恐后退出手機市場,,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聯發(fā)科拿出了一種將手機主板與系統(tǒng)軟件集成于一體的解決方案。一時間,,任何由兩個人以上組成的小作坊都能在一天內組裝出上百部“白牌機”,,即俗稱的“山寨機”——“山寨”一詞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流行起來的。因此,,當聯發(fā)科再以低價,、“傻瓜式套餐服務”示人,,并高調進軍智能手機芯片市場時,高通的壓力及對其營收的潛在沖擊是可想而知的,。
在高通最鼎盛時期,,華爾街曾一度相信這家公司最具備可能成為“下一個英特爾”。相當一段時間里,,兩家公司的股價走勢也確實反映出這種投資者對未來的擔心和預期——高通財報一次比一次出色,,股價穩(wěn)步上揚;相比之下,,英特爾背負著“后PC時代”的恐懼,,股價則一路狂跌?!敝焊邭獍旱摹案咄ㄋ坪跻膊淮蛩愕驼{,,公司在去年甚至高調表示要研發(fā)高性能ARM架構處理器,以打破英特爾在服務器市的壟斷,,并將其從神壇上拉扯下來,。
時間又過去一年,事態(tài)可謂有了峰回路轉,。高通于上周公布的第三財季財報已看不到連續(xù)的增長,。相比之下,公司總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了14%,,同時凈利潤更是較去年同期下滑了約47%,。此外,為穩(wěn)定財務,,高通還宣布了規(guī)模4500人的大裁員,。英特爾還沒跌下神壇,高通自己如今卻被拉了下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高通突然變得如此不堪,?肯定不是因為被中國罰了那9.75億美元后而突感資金流緊缺,畢竟高通單季利潤還有12億美元,,雖然同比是下滑了47%之多,。想來想去,還是那個“中國制造”和“山寨機”的道理——聯發(fā)科開始批發(fā)手機芯片了,,同時還有一眾大陸本土芯片商提出的“中國芯”方案,,而谷歌又幫中國手機廠商解決了智能系統(tǒng)的門檻問題(請參閱《一周易評:谷歌為中國IT業(yè)鞠躬盡瘁-評I/O大會》)——盡管生產智能手機還沒簡單到兩個人的小作坊拼裝一下就能完成,但小編相信,,稍有一些Android調試開發(fā)經驗的某公司前員工們,通過市面上廣泛存在的ARM開發(fā)板,,很快也能打造出一部可以正常使用的Android原型機,。只不過,,這些原型機的外觀設計和系統(tǒng)UI可能會粗暴一點,具體案例我們可以參見董明珠和其格力的最新作品,。
“中國制造”如今在外國人眼里已成為一個看似恐怖的潛臺詞,。不完全是因為某些時候“中國制造”代表了在質量方面可能存在的某種妥協,更因為“中國制造”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惡性價格戰(zhàn)”的開始,。
高通被中國企業(yè)轟下神壇絕不是一個個案,。從過往現實看,愛立信和思科的潰敗就幾乎書寫在了華為和中興的成長史中,。此外,,惠普,、戴爾,、IBM、摩托羅拉以及黑莓等傳統(tǒng)巨人的沒落,,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因為聯想,、華碩,、宏碁以及小米等中華企業(yè)的崛起,,而在大環(huán)境不佳的情況下加速了自身的滅亡(小編這里主要指面向消費者市場的PC和移動計算設備等業(yè)務),。
從上面一個個活生生的案例中,其實不難發(fā)現——凡有中國企業(yè)參與的市場,,尤其是入行門檻不算高的消費電子品制造業(yè),在一番競爭廝殺之后,,最后勝出者往往都是擁有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中國企業(yè)——而作為站在競爭對立面的外國企業(yè)們,,小編建議你們不要去深究背后的種種原因,。你們其實只需明白:要么就把技術壁壘做得足夠高,高到像卡爾蔡司鏡頭一樣,,即使掌握原理也學做不來,,那樣就不可能有“中國制造”參與競爭;而如果不能保證技術門檻足夠復雜,那就不要玩“開放標準”,,像谷歌Android和ARM架構授權這種隨便把“生產權”交由中國廠商自行處理的游戲規(guī)則,即使是站在巔峰的高通或三星,,最后也都得倒在“中國制造”四個字之下,。
高通將會成為下一個英特爾?小編從來都當作一句笑話,。英特爾再危急,,也絕不會考慮開放X86架構授權,中國廠商(臺灣威盛VIA的X86授權屬特殊情況,,暫不在討論范圍)不可能有機會參與研發(fā)自主設計,,或者公版設計的高性能X86處理器(這里強調高性能是因為入門級Atom處理器已開放授權),因此也就不可能威脅到英特爾帝國的根基——企業(yè)服務器市場,。高通有這樣的壁壘嗎,?沒有,所以在“中國移動芯”(包括聯發(fā)科的產品)遍地開花的今天,,高通潰不成軍。
那么問題又來了,,既然“中國制造”殺傷力巨大,,高通、三星都未能幸免,,可為何蘋果卻獨善其身(過去兩個季度大中華區(qū)iPhone銷量暴漲)?
其實蘋果也并不是完全幸免,,至少iPad連續(xù)6個季度的銷量下滑,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國產廉價平板電腦的市場競爭影響,。至于iPhone,很多網友可能又要說是某些人為了“裝X”而托起了蘋果的銷售數字,,但小編想說,iPhone銷量增長和iPad銷量持續(xù)下滑是一個全球性同步現象,,雖然中國市場的表現是那么突出了一點,,但“裝X”顯然也絕對不是解釋這種全球現象的主要原因,。想來想去,小編又意識到了一個此前討論過的問題——《一周易評:中國企業(yè)為何難獲用戶尊重》——中國人很聰明,,尤其是在做軟件編程方面(看看硅谷巨頭企業(yè)里有多少中國人就知道了),,但我們的企業(yè)缺乏誠信和責任,習慣于“賣出產品就不管了”的無售后模式,。所以,我們可以把硬件設備的價格壓得很低,,讓產品顯得很有競爭力(尤其是小廠,、山寨廠),可一旦出現了質量問題或者技術問題,,消費者往往得不到解決,,銷售商甚至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解決——譬如一些技術故障,按部就班批量生產設備的貼牌廠商根本也沒能力排查個別出現的技術故障,,這種現象在歐美市場尤其明顯,,中國制造“廉價低質”的印象也就是這么形成的。
可這些與蘋果有什么關系,?蘋果的售后服務可是全球第一的啊,。譬如在軟件升級方面,,2011年推出的iPhone 4S將肯定還能升級iOS 9,,即免費獲得新功能。表現好不好,、意義大不大都另說,但免費升級,,享受服務是任何消費者都樂于看見的,,不是嗎,?相比之下,,谷歌Android其實對舊機型支持更廣泛,,三五年前的產品都號稱可以升級到最新版本的Android M。但遺憾的是,,谷歌不是控制和執(zhí)行方啊,品牌商才具備最終生殺權——同樣2013年發(fā)布的三星Galaxy S4就不會獲得今年推出的Android M的支持,。這種各自為政的模式也導致了Android陣營一直無法改變的碎片化問題,,這難免會給消費者的心態(tài)造成一定影響——買蘋果吧,雖然貴,,但至少保證了長期的售后服務,;或者買一線品牌國產智能手機,價格合理,,即使軟件服務跟不上了,,一年一換也不會貴過蘋果一部手機的價錢;至于那些號稱“iPhone殺手”的旗艦智能手機,,尤其是非“中國制造”的品牌,,價格沒有優(yōu)勢,服務比不上蘋果,,最終只能是在上下兩極的夾縫中慢慢逝去(如果照當前形勢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所以,,話題轉移到微軟身上,,Windows 10作為一個劃時代的產品——免費和跨設備協同兩大特性——到底能給微軟帶來什么新機遇,?
前面說過,“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遇神殺神見佛殺佛”,,但這主要表現在執(zhí)行門檻不高的消費電子品領域,。所以,,Windows 10到底能給微軟帶來什么,,其實主要還是看微軟究竟希望去實現些什么?重振Lumia這個硬件品牌,?還是重塑Windows的軟件生態(tài),?弄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也幾乎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所在,。
假設微軟要自主經營Lumia這個品牌,那么公司自然要從上自下控制整個產品的設計,、規(guī)劃、生產以及銷售等所有環(huán)節(jié),。到了某個階段,,微軟也必然會與“中國制造”面對面競爭,畢竟Windows 10的授權是開放的,,任何廠商都可以購買使用。倘若Windows 10足夠偉大,,吸引了大量中國廠商的加入,,那么Lumia是否會成為Windows界的三星Galaxy,?走高端路線,,但功能無差異,,價格昂貴,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相比之下,,“中國制造”還是老一套:便宜、功能齊全,、設計具有高仿真,愛用不用……
假設微軟學習谷歌,,只玩“權術”,,不親自上陣,那么微軟想靠Windows 10本身賺錢的希望是不大了,,公司必須想辦法在這個生態(tài)里創(chuàng)造出一套能吸金的新服務,譬如Office 365,。由于微軟在移動領域的滲透率實在是太低了,,迫于無奈,,當前所有移動版本的Office都是免費使用的(帶基礎編輯功能),,且短時間內難以發(fā)生改變,。對于消費者而言,微軟燒錢做產品,,必然是件好事,。只不過,,微軟是家上市公司,而華爾街投資大鱷們又都不友善,。如果公司一直賠錢賺吆喝,,只剩下企業(yè)部門和Office部門苦苦支撐龐大的微軟帝國,,恐怕某些激進股東又要出來給領導施加壓力了,。
小編始終覺得,,在“中國制造”這個問題上外國企業(yè)不應強求,,而是要“順應自然”,,即:如果有中國廠商能夠復制你的產品了,趁還能賣得動,,早點動用流動資金開始轉型,。否則,高通走下神壇的教訓將會是你的前車之鑒,,而你未必擁有高通那般雄厚的資金和底蘊以撐過難關,。死磕下去,破產或被迫出售公司的命運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這可以被認為是“中國制造”的實力,,也或者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