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英特爾落跑的這些年

英特爾落跑的這些年

2022-03-22
來源:新眸

50多年后,,英特爾再次走入了歷史的循環(huán),。

“你的企業(yè)遲早會走到一個戰(zhàn)略轉折點,,企業(yè)的根基會在瞬間發(fā)生劇變,,技術,、規(guī)則、競爭環(huán)境,、行業(yè)形態(tài)……一切的一切都變了,。”英特爾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安迪·格魯夫曾在書中這樣寫到,,彼時英特爾正經歷公司史上最大的轉折,。

在缺“芯”化的今天,臺積電三星等代工企業(yè)成了芯片需求強勁的主要受益者,,一度擁有強大的定價能力,,這讓過去堅持IDM模式的英特爾,不得不面對周期性延長的事實,,一推再推的7nm工藝,,讓英特爾被外界戲謔為“牙膏廠”。

在安迪·格魯夫的眼中,,偏執(zhí)是一家企業(yè)的首要品格,,也是英特爾能活下來的最大原因,專注和獨特,,是他為英特爾打造的企業(yè)基因,,但在這個多變的時代,過去的打法正在失效,,過分的偏執(zhí)讓英特爾走向了另一極,。

就像當下的摩爾定律一次次遭受失效的質疑一樣,唱衰英特爾的聲音已經不是第一次響起,,”intel inside”的神話,,也逐漸被追趕而上的競爭者打破,在芯片設計方面落后于AMD,,在制造方面又不及臺積電,。重現往日輝煌,是英特爾新任CEO基辛格最重要的任務,IDM2.0模式被再次提起,,建廠又代工成了決定英特爾未來命運走向的選擇,。

當昔日王者再次轉身,某種意義上,,宣告著半導體行業(yè)一個時代的終結,。

01跌宕起伏的新生

考古CPU發(fā)展史,簡單來說就是Intel,、IBM,、ARM的發(fā)展歷史。而在這其中,,Intel在大部分時間均處于領先地位,。

如果將CPU發(fā)展史按照其處理信息的字長劃分,可以分為:四位微處理器,、八位微處理器,、十六位微處理器、三十二位微處理器以及六十四位微處理器等,,在32位CPU的時代來臨前,,芯片歷史幾乎一直由英特爾在書寫。

你或許不知道,,這樣一家靠著技術領先改變PC行業(yè)的公司,,當初轉型做微處理器卻是無奈之舉。在《只有偏執(zhí)狂才能生存》里,,英特爾創(chuàng)始人格魯夫講述了1985年intel在面臨存儲器市場萎縮和強勁對手時,,最終做出的新選擇:轉入微型處理器這個新的領域,徹底放棄企業(yè)創(chuàng)辦最初作為主營業(yè)務的儲存器,。

對于英特爾來說,,這不是戰(zhàn)略轉折點,因為它并不是一個點,,而是漫長的抉擇和搖擺,。

雖然最初微型處理器只是英特爾的邊緣業(yè)務,但1971年英特爾已經開發(fā)出第一個商用處理器Intel 4004,,片內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能夠處理4bit的數據,每秒運算6萬次,,頻率為108KHZ,,同時,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塊商用微處理器,,但它并沒有引來英特爾對微處理器方面的重視,。

20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yè)開始在儲存器上占據上風,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年中,,英特爾業(yè)績全面下滑,但卻直到1986年后,,英特爾才正式退出存儲器業(yè)務,。

80386應該算得上是英特爾最難忘的數字。英特爾發(fā)布的這款處理器,,首次在X86處理器中實現了32位系統(tǒng),,同時也首次采用高速緩存(處置)解決了存儲速度帶來的瓶頸,它們被廣泛應用在了二十年代末的IBM PC相容機中,,并且成為了這些電腦的名字,,當時IBM大范圍搭載英特爾芯片,電腦機型的名稱就是這些芯片的數字代稱,。

80386的成功,,讓英特爾從半導體儲存器公司變成了“微型計算機公司“,雖然是自稱,,但它之后的成就讓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個新身份。

1980-1990十年間,,英特爾的芯片推動了個人電腦,、互聯網的繁榮以及信息科技的全球擴張,彼時英特爾公司的銷售額也以年均 21%的速度增長著,,到了1992年,,英特爾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供應商。

更讓人們熟知的產品,,應該是Pentium(俗稱586)中央處理器芯片,,奔騰系列產品登上歷史舞臺,隨后Pentium MMX的出現,,也標志著PC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新增加的57條MMX多媒體指令專門用來處理音頻、視頻等數據,,縮短了CPU在處理視頻,、音頻、圖形和動畫時用于運算的時間,。

在英特爾推出的首個廣告語“ Intel Inside” 之前,,人們對于電腦硬件的概念其實感知并不算強烈,直到代表英特爾的品牌商標被貼在電腦機身,,芯片的存在才開始變得可感,,Intel Inside也被中文翻譯成了“給電腦一顆奔騰的芯”,1997年,全球超過90%的個人電腦都搭載了英特爾的處理器,,英特爾的發(fā)展也進入黃金時代,。

02偏執(zhí)的代價

早在1965年,英特爾的另一位創(chuàng)始人戈登·摩爾,,就提出了我們所熟悉的摩爾定律,。根據摩爾定律,集成電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同樣意味著,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半,,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者來說是“買到即賺到”,而對于英特爾這樣的微處理器廠家來說,,它是升級的驅動器,。

但好景不長,芯片行業(yè)一家獨大的情況很快被打破,。2005年,,以Prescott為內核的奔騰4處理器在性能和效能上被AMD的K8速龍超越,這讓英特爾意識到產品性能更新的緊迫性,,宣布采用“Tick-Tock”的鐘擺模式:“Tick”年升級處理器的制程,,“Tock”年升級處理器的微架構。

在Intel的處理器發(fā)展戰(zhàn)略上,,每個Tick-Tock中的“Tick”,,代表著工藝的提升、晶體管變小,,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原有的微架構,,而Tick-Tock中的“Tock”,則在維持相同工藝的前提下,,進行微架構的革新,,這樣在制程工藝和核心架構的兩條提升道路上,總是交替進行,。

2008-2015年的鐘擺模式,,讓英特爾CPU年均有15%左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鞏固了英特爾X86領域的霸主地位,,并誕生了諸如Skylake這樣經典的架構,,一直沿用至今。醉心于PC領域的英特爾有著和過去一樣偏執(zhí)的心,,在它眼里,,技術升級和性能提高帶來的市場份額足以維護他的霸主地位,,把AMD這樣的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身后。

但到了移動互聯時代,,這樣的偏執(zhí)變成了傲慢,,十幾年后追溯英特爾落跑的原因時,錯失移動市場總是會被當成英特爾衰落的前兆,。

其實在1997年,,能耗高的問題已經被英特爾察覺,為了填補了在低功耗RISC處理器上的空白,,英特爾從DEC中收購了StrongARM處理器,,嘗試開展多元化戰(zhàn)略,從PC端跨越到移動端,,但是這并沒能引發(fā)后來人對于低能耗芯片研發(fā)的足夠重視,,甚至手機芯片最后還成了英特爾的棄子在2006年的財務危機中首當其沖: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XScale手機芯片部門被繼任CEO歐德寧出售給Marvel。

2007年,,英特爾曾以定價過低的理由拒絕了蘋果手機的訂單,,過去在PC領域中,高能耗背后意味著高技術和高成本,,這和手機芯片需要的高性價比完全不同,,而且,英特爾對于毛利率的追求也不可能讓它對一家新生的小公司讓步,。在舊江山和新改變之間,,英特爾選擇了前者。

但英特爾沒有想到的是,,它的拒絕給了AMD機會。在這之后,,規(guī)模比它小很多的AMD在高性能家用電腦和服務器芯片的設計上徹底打敗了英特爾,。當英特爾回過頭來,重新殺入移動市場時,,發(fā)現移動生態(tài)已經被AMD改寫,,執(zhí)行效率和兼容性低阻礙了英特爾的進軍步伐,移動時代高速發(fā)展的十年,,成了英特爾錯過的絕佳生長期,。

03慢速落跑

2020年以來,全球芯片需求大漲,,半導體行業(yè)迎來了春天,,但對于英特爾來說,卻仍像身處寒冬:自身制程進度延后,,又恰逢競爭對手追趕,。超微(AMD)持續(xù)侵蝕x86 CPU市占率,,英特爾市值甚至一度被NVIDIA超越,此時的老朋友蘋果又宣布Mac處理器將逐步棄用英特爾產品線,,陰云籠罩在英特爾的頭頂,,反應在股價上,就是接二連三的跳水,。

一家過去依靠高速升級換取頂尖地位的公司,,慢速奔跑本身就是原罪。

隨著晶體管變得越來越小,,單位面積內晶體管的數量越來越多,,物理極限讓英特爾在制造工藝陷入了瓶頸,Tick-Tock模式也走向終結,。2014到2016年期間,,英特爾的14nm制程已經沿用了三代CPU,同樣的情況也發(fā)生在在10nm,,2017到2019年間繼續(xù)被沿用三代,,英特爾的Tick-Tock的周期已經從兩年延長到了兩年半。

英特爾在14nm工藝上停留了將近7年,,直到2019年才真正量產10nm,,相當于臺積電7nm工藝的晶體管數量,而諸如臺積電等代工廠在制造進程上的超越,,已經開始動搖英特爾自身的IDM模式,。

過去憑借著IDM模式,英特爾集芯片設計,、芯片制造,、芯片封裝和測試等多個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于一身自研自產,在全球擁有九家制造廠,,但現在的英特爾已經確認2023年會交給臺積電代工自家處理器產品線的部分產品,,并且和蘋果、AMD等一起加入了對臺積電3nm工藝的爭奪,。

與此同時,,IDM被升級為2.0,分為三部分:自有芯片制造將外包給第三方代工廠,、斥資200億美元新建兩座全新芯片廠,、承接芯片代工業(yè)務,同時繼續(xù)7nm工藝的開發(fā),,一個全新的獨立部門——英特爾代工服務事業(yè)部(IFS)被建立,。

一面是技術限制難突破,一面是產能緊缺,,困境之下的英特爾放下了過去的偏執(zhí),,不斷向外界釋放自我革新和擁抱開放的態(tài)度,,但就目前來看收獲甚微。畢竟,,半導體行業(yè)經過數十年的發(fā)展后分工合作體系已經基本定型,,英特爾在產能上對比純粹的代工企業(yè)仍然存在差距,產權更是牽扯復雜,,就英特爾自身來說,,從過去的服務自家產品到服務各戶,身份轉變仍需要時間來適應,。

在IDM 2.0戰(zhàn)略的驅動下,,英特爾近期的收購計劃也都和上下游整合有關,圍繞著投資建廠,,新業(yè)務線的開展也被看作是為改革的新發(fā)動機,。但對于行業(yè)來說,英特爾的轉身同樣也意味著未來半導體行業(yè)內競爭格局的改變,,昔日的競爭對手可能會在未來成為合作的伙伴,,而過去的“老朋友”卻又有可能在自研的路上和英特爾構成競爭。

隨著變動的加劇,,新的一輪洗牌已經開始,,但是比起英特爾結果難測的代工業(yè)務,外界仍然更關心進程的推進,。雖然2022年開年,,英特爾就宣稱,未來4年里將推出從Intel 7到Inetl 18A的5個節(jié)點,,但對于屢屢失信的英特爾來說,,這些都成了畫在半空中的一張餅。




1A最后文章空三行圖片.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