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吹”終究讓位于“實”:俄烏戰(zhàn)事對中國科技產業(yè)的啟示

“吹”終究讓位于“實”:俄烏戰(zhàn)事對中國科技產業(yè)的啟示

2022-05-13
來源:紫金山科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證明,,俄羅斯被烏克蘭纏斗了近80天,結局難料,,和當初俄羅斯宣揚的閃電戰(zhàn)結束戰(zhàn)斗大相徑庭,。俄烏戰(zhàn)爭也是中國科技產業(yè)的一面鏡子,,如果我們不想再被“卡脖子”,靠的是勵精圖治,,臥薪嘗膽,,而不是說大話,自欺欺人,,比落后更可怕的是看不見差距,。

目前,激戰(zhàn)正酣的俄烏戰(zhàn)事相信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究其原因,,主要是此前人們通過各種近似于吹捧的宣傳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的俄羅斯,,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隊的數(shù)量、素質不僅全面超越,,而且應該全面碾壓烏克蘭,。但事實是,這場戰(zhàn)事的難度和時間不僅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更讓人們借此質疑俄羅斯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的實力,。由此聯(lián)想到當下中國的某些科技產業(yè)和企業(y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下面我們就以科技產業(yè)中具有代表性的,,報道與事實矛盾,,甚至反差最為為明顯的專利、芯片和智能手機為例來予以簡單說明。

01 專利:數(shù)量誠可貴,,質量價更高

說到科技產業(yè),,作為科技產業(yè)創(chuàng)新力重要標志之一的專利申請與轉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國家或或者企業(yè)的技術產出規(guī)模和實力。

先看中國,,這幾年某些媒體的報道都是專利數(shù)量中國全球第一,,讓人們誤以為其背后代表的中國科技產業(yè)也是全球第一。

不可否認,,中國在年度專利申請量(包括“申請人為本國國籍的專利申請量”和反映專利質量的“PCT專利申請量”)上已經超過我們直接的對手美國,,在專利有效量上與美國的差距逐漸縮小。然而,,美國的專利技術領域分布較為全面,、質量高,中國的專利結構則較為單一,、質量較低,。在專利轉化率和轉化效率方面,中國與美國尚存顯著差距,。

再看與專利相關的企業(yè),,相信業(yè)內多數(shù)馬上會想到華為。畢竟媒體隔三岔五的報道華為專利,,特別是5G專利數(shù)量全球第一,,讓業(yè)內覺得華為在5G方面無人能敵。

不過,,根據(jù)Via Licensing的估算,,在向ETSI標準提出160000件SEPs聲明當中,只有2000件專利是真正不可少的標準必要專利,。所以,,重要的是誰擁有真正的標準必要專利。

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華為在5G標準必要專利也是全球第一。問題又來了,,即使各公司或研究機構宣稱該技術專利是屬于SEPs標準必要專利,,并向標準組織提出FRAND授權聲明,卻未必就是真正的標準技術,,甚至有些專利必須經過法律程序,,才有可能證實所聲明的SEP具有技術含量及價值。

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走法律程序是曠日持久且耗費大量金錢的,,非一般企業(yè)有能力為之。所以這些標準組織并不會去認證該聲明專利與標準是否真的存在關系,故我們必須認知這一關鍵點,,才不會魚目混珠所謂真正5G的標準必要專利價值,。

當然我們在此并非說華為的5G標準必要專利存有水分,只是借此說明對于標準必要專利,,包括標準組織也不會刻意去認證,,所以最終還是要通過其在市場中的實際價值得以體現(xiàn),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5G的專利授權費用,。

華為公司去年向外界公布了它的5G專利授權收費標準,,每臺手機的專利使用費不超過2.5美元,但這個專利授權費遠遠低于高通公司(每臺手機13美元,,蘋果為每臺7.5美元),、愛立信(平均是每臺手機3.7美元左右)和諾基亞(每臺手機3.59美元)。雖然華為聲稱,,是自己不愿收取過高的5G專利授權費用,,但鑒于華為目前面臨的窘境,既然自己的專利這么牛,,不說與高通比,,授權費怎么也應該高過愛立信和諾基亞吧?這種解釋是否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更讓我們覺得意外的是,,全球5G專利排名第一(假設5G標準必要專利也是貨真價實的第一)的企業(yè),竟然會受阻于5G,,而導致自家的旗艦手機在5G迅速普及的今天,,只能無奈之下逆技術發(fā)展之潮流倒推4G,諷刺之余,,不得不讓業(yè)內合理懷疑華為5G專利到底有多大價值,。

02 芯片:不大更不強,龍頭企業(yè)玩數(shù)字游戲

提及中國的科技產業(yè),,芯片是絕對繞不過的話題,。那么與我們某些媒體經常報道中國芯片產業(yè)發(fā)展迅速,使得許多人認為,,我們不久即能超越歐美,。事實又是怎樣呢?

按照國家和地區(qū)劃分,,據(jù)IC Insights統(tǒng)計,,2021年中國大陸地區(qū)僅占據(jù)了全球半導體市場4%的份額。美國以超過一半的份額穩(wěn)居榜首,,其次是韓國(22%),、中國臺灣(9%)和歐洲地區(qū)(6%),。

而按照廠商劃分,據(jù)Gartner統(tǒng)計,,2021年全球半導體收入總計595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6.3%。很遺憾的是,,在前十大中,,并未有中國大陸芯片相關廠商的身影,也就是說,,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一家芯片相關企業(yè)在全球半導體營收中拿到哪怕是2.7%的份額,。

那么具體到我們的廠商,例如素有芯片“國家隊”之稱的紫光展銳(芯片設計)和中芯國際(芯片制造)又表現(xiàn)如何,?

先看紫光展銳,,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道其業(yè)績如何暴增,,又推出何種創(chuàng)新的芯片,,但事實是,紫光展銳的芯片(例如智能手機芯片)一直處在中低端市場,,且營收份額極低,。

以對于手機最為重要的AP(應用處理器)和基帶為例,據(jù)Strategy Analytics統(tǒng)計,,基帶市場在2021年增長了約20%至314億美元,,創(chuàng)下市場歷史新高。得益于5G,,市場的平均售價 (ASP) 顯著提升,,提升了整體收入。其中5G基帶收入增長71%,,占2021年基帶總收入的三分之二,。盡管紫光展銳進入前五,但按營收計的市場份額不足1/10,。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這不足1/10的營收中,還包括有4G基帶,,如果是5G基帶的話,,紫光展銳的市場份額不到1/100。

而在AP市場,,同樣是Strategy Analytics統(tǒng)計,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應用處理器 (AP) 市場增長23%至308億美元,。高通,、聯(lián)發(fā)科,、蘋果、三星LSI和展銳占據(jù) 2021年智能手機AP市場收入份額排名前5位,。雖然紫光展銳依然進入前五,,但其和華為海思合計才占3.3%。

也許正是由于徘徊于中低端市場,,且營收極低,,最終紫光展銳背后控股的紫光集團以近2000億元的債務在去年年底易主重組。

再看中芯國際,,為了掩飾在先進節(jié)點的落后,,其將成熟節(jié)點的28納米和屬于先進節(jié)點的14納米(FinFET)在財報中合并計算,即便如此,,其也僅占其整體營收的不足20%(最新的季度財報統(tǒng)計),,考慮到此前28納米獨立計算所占比重,估算其隸屬于先進節(jié)點的14納米及以下的營收占比也不會超過1/10,。相比之下,,中國臺灣臺積電的7納米和5納米節(jié)點已經占據(jù)其營收的一半,但我們媒體的報道幾乎是中芯國際一切向好,,增長迅猛,,給業(yè)內的感覺是競爭力十足。

此外,,在當下火爆的汽車產業(yè)中,,尤其是新能源車市場,同樣是我們媒體過于吹噓的報道,,讓業(yè)內認為,,我們的新舊勢力和跨界勢力都已經在這場汽車產業(yè)從燃油到電動以及智能化的變革中走在了全球的前列,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yè)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guī)模約為475億美元,,其中,,中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yè)規(guī)模不到150億元,約占全球的4.5%,。而據(jù)市場調研公司IC Insights的數(shù)據(jù),,2021年中國汽車的芯片自給率依然不足5%。

另據(jù)Strategy Analytics報告顯示,,2020年,,市場占有率排名前五的汽車半導體供應商——英飛凌、恩智浦,、瑞薩,、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共占全球汽車半導體市場近49%的份額,。如果計算博世、安森美和微芯,,這一比例會超過60%,。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汽車產業(yè)的變革恰恰需要的是更多芯片的創(chuàng)新和支撐,,但在這方面,,事實與報道中的汽車市場表面的強大又給了人們認知上的強烈反差。

03 手機:自主創(chuàng)新是噱頭,,產品組裝很誠實

說到智能手機產業(yè),,從我們媒體的報道中,我們國內廠商應該是最具創(chuàng)新力的,,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五花八門的“造芯”,。已然是一種不“造芯”無創(chuàng)新的架勢。事實又是如何,?

針對國內手機廠商的“造芯”,,去年12月舉行的高通驍龍峰會上,高通技術公司產品管理副總裁 Judd Heape對于媒體的一番表述很值得玩味,。

Judd Heape認為,,手機廠商在影像方面的一些核心技術創(chuàng)新其實更多是和主芯片的協(xié)同,兩者并不沖突,。有時廠商會在驍龍平臺之上增加一個額外的芯片,,以呈現(xiàn)不同特性。比如可能需要加入一個新的圖像傳感器,、或者需要新硬件,,又或者需要一個新IP。其實,,隨著主芯片的發(fā)展,,OEM廠商在硬件上增加的特性,后續(xù)也都會被集成在主芯片當中,,從而替代額外增加硬件的方式,。

不知業(yè)內看了Judd Heape的評價作何感想?我們認為國內手機廠商的“造芯”是此芯片非彼芯片,,非必須有也,,有,也僅是錦上添花,,非不可替代而已,。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我們手機廠商都能“造芯”之時,,背后呈現(xiàn)出的真相又著實讓人感覺到巨大的反差,。

近日,,日經亞洲與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合作拆解榮耀最新X30智能手機,,對內部組件的預估價格進行了統(tǒng)計,,以計算出不同國家在該手機中的相對份額。

拆解顯示,,去年12月推出的5G智能手機榮耀X30中,,美國組件的成本份額飆升至 39%,而日本零部件約占總生產成本的 16%,,居第二大份額,。其中包括有村田制作所、太陽誘電,、TDK制造的索尼集團的相機圖像傳感器和通信部件等,。相比之下,中國零部件的份額下降了 27個百分點,,僅為10% 左右,。

不僅是榮耀,F(xiàn)omalhaut的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推出的可折疊手機小米 Mi X Hold的美國組件份額為 26%,,OPPO的 Reno6Pro+美國份額為 31%。如果再算上其他國家(例如日本,、韓國)的部件份額,,中國零部件所占的市場份額也不會太高。

這哪里是什么自主創(chuàng)新,,完全是不折不扣的組裝,,即便是組裝也還多是國外的組件。也正因為此,,我們國內手機廠商不僅去年高端挑戰(zhàn)蘋果鎩羽而歸,,出貨量上也面臨挑戰(zhàn)。據(jù)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shù)據(jù),,1Q22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14%,,為7420萬部。需要注意的是,,排名前五的中國手機企業(yè),,除榮耀外均出現(xiàn)同比大幅下滑,而這還是以中低端手機猛拉銷量的情況下,,以排名第一的vivo為例,,其之所以拿到中國市場第一,主要得益于諸如中端S12系列以及價格實惠的Y系列手機,,例如Y76s和Y31s等,。盡管如此,,其銷量同比還是暴跌21.3%。從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看,,中國手機廠商的表現(xiàn)也不容樂觀,。

據(jù)IDC的統(tǒng)計,今年第一季度,,排名前5的中國手機廠商均出現(xiàn)雙位數(shù)的大幅下滑,,其中OPPO為-26.8%;vivo為-27.7%,;小米為-17.8%,。基于此,,近期,,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國內各大安卓手機品牌今年以來已削減約1.7億部訂單,,占2022年原出貨計劃的20%左右,。并指出,由于消費者信心不足,,未來幾個月內訂單有可能繼續(xù)減少,。但與安卓手機廠商紛紛砍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據(jù)Digitimes報道,,蘋果計劃在2Q22將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的產量增加1000萬部,。

寫在文末:我們非常理解當下中國科技產業(yè)及相關企業(yè)面臨的窘境,但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應該面對現(xiàn)實,,尤其是我們的媒體,更不能夸大其詞,,一味地尬吹,,否則一旦潮水退去,市場和用戶看到我們裸泳的產業(yè)或者企業(yè),,除了一聲驚嘆(怎么會這樣),,就只剩下被蒙騙和割韭菜的感覺了,而我們相關的產業(yè)和企業(yè)如果長期處在這種“吹”的輿論環(huán)境中,,也許就真的產生了很“強”的自我認同,,認為這就是事實,這才是最為危險和致命的,!




1最后文章空三行圖片11.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