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引用格式: 陳卓,文淳,,呂志恒. 基于智能電網的頻譜感知算法研究[J]. 電子技術應用,,2023,49(3):100-105.
英文引用格式: Chen Zhuo,,Wen Chun,,Lv Zhiheng. Research on spectrum sensing algorithm based on smart grid[J].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23,,49(3):100-105.
0 引言
在能源和用電需求增長的驅動下,全球電網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新一代電力通信系統(tǒng)——智能電網,。目前國內電力無線通信使用較多的通信方式有通用無線分組(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和230 MHz無線專網通信和窄帶微功率通信等。其中GPRS和CDMA屬于公網,,雖不需專門搭建網絡,,但其安全性,,可靠性不高,且往往需要高額的租賃費用,。而230 MHz無線專網與窄帶微功率通信也由于其技術落后,、傳輸效率低下等問題,無法滿足智能電網的需求,。為了滿足智能配用電系統(tǒng)的發(fā)展建設需要,,國家電網公司在470 MHz~510 MHz頻段研究開發(fā)了一種新型寬帶微功率(Broadband Micro-Power, BMP)無線通信技術,該技術可快速自主組網,,采用chrip擴頻調制,、自定義幀結構、干擾抑制等關鍵技術,,實現(xiàn)對電網業(yè)務的定制開發(fā)。經現(xiàn)場掛樁測試,,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通信容量大,、時延低、傳輸距離遠等特點,。但近年來隨著智能電網的大力推廣使用場景的增多,,使得BMP網絡中大量設備共存,進而導致頻譜資源短缺,。然而針對這一問題,,傳統(tǒng)的靜態(tài)頻譜分配策略已無法有效地應對。因此,,需通過動態(tài)頻譜資源來尋找新的解決方法,。認知無線電(Cognitive Radio, CR)的提出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突破口。該技術核心是頻譜感知技術,,要求在不影響主用戶(Primary User, PU)的情況下快速獲取頻譜使用情況判斷PU是否存在,,進而發(fā)現(xiàn)頻譜空穴讓次用戶(Second User, SU)動態(tài)接入。當PU再次始于該頻段時,,SU要及時撤出,,保證PU的優(yōu)先使用權。BMP網絡中頻譜稀缺問題同樣可以通過訪問可用空閑頻段來解決,,即寬帶微功率認知網絡(Cognitive BMP Networks, CBMPNs),。CBMPNs的核心任務是尋找頻譜空白區(qū)域,通過頻譜感知獲取可用頻譜信息,。
近年來頻譜感知的研究主要分為單用戶感知和多用戶感知,。單用戶感知中較為經典的算法有能量檢測法、循環(huán)平穩(wěn)特征檢測法,、匹配濾波檢測法,,但這些算法各有優(yōu)缺點,。能量檢測法算法復雜度小,但卻不能有效地區(qū)分噪聲和信號樣本,,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且在低信噪比條件下的信號檢測性能不高;循環(huán)平穩(wěn)特征檢測法不易受到噪聲不確定性的影響,,在低信噪比下的誤檢概率較低,,但隨著接受信號長度的增加,計算量亦增大,;匹配濾波檢測法則需要了解發(fā)送信號的先驗信息,,對場景的依賴性較大。多用戶感知是指多個次用戶進行合作,,共同對頻譜資源進行檢測,,在判決之前也需要每個次用戶完成各自的頻譜感知。
最小均方誤差(Least Mean Square, LMS)自適應算法是一種結構簡單,、復雜度低的算法,,被廣泛應用于信號處理領域。近幾年國內外也有不少學者將LMS算法應用于頻譜感知領域,。其中,文獻[13]-[15]將LMS算法與能量檢測算法相結合,,引入一個新的代價函數來改變檢驗統(tǒng)計量,從而提高能量檢測法的檢測能力,,但該方法計算復雜度較大且針對單用戶感知提升有限,。文獻[16]、[17]提出一種基于LMS頻譜感知算法,,該算法將LMS算法與頻譜感知模型直接結合,,對發(fā)送信號的幅度進行多次迭代估計,并將該估計值作為檢驗統(tǒng)計量來進行判決檢測,,以此來提高低信噪比條件下的檢測概率,。但是該算法中的固定步長不能打破高收斂速度與小穩(wěn)態(tài)誤差同時共存這一悖論。
本文將基于智能電網的CBMPNs場景,,在LMS頻譜感知算法模型中引入變步長的概念,,提出一種基于變步長的最小均方(Variable Step Size Least Mean Square, VSS-LMS)頻譜感知算法,以此來更好地平衡收斂速度和穩(wěn)態(tài)誤差,。
本文詳細內容請下載:http://forexkbc.com/resource/share/2000005237
作者信息:
陳卓,,文淳,呂志恒
(重慶郵電大學 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重慶 40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