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掩膜" title="掩膜">掩膜制造成本呈倍數攀升,過去許多中,、小用量的芯片無法用先進的工藝來生產,,對此不是持續(xù)使用舊工藝來生產,就是必須改用FPGA芯片來生產……
就在半導體大廠持續(xù)高呼摩爾定律" title="摩爾定律">摩爾定律(Moore’s Law)依然有效,、適用時,,其實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事實!理論上每18至24個月能在相同的單位面積內多擠入一倍的晶體管數,,這意味著電路成本每18至 24個月就可以減半,,但這只是指裸晶(Die)的成本,并不表示整個芯片的成本都減半,,然而也要最終成品的良率必須維持才能算數,。
不能隨摩爾定律而縮減的成本,包括晶圓制造更前端的掩膜(Mask)成本,,以及晶圓制造更后端的封裝(也稱為:構裝,、包裝)成本。
用低廉勞力來降低封裝成本
先說明封裝成本,,每生產一顆芯片都需要一個芯片封裝,,理論上摩爾定律讓芯片面積縮小,連帶的封裝上的面積用料也可以減少,,所以封裝成本也可以減少,,但實際上不然,事實是:芯片一方面縮小面積,,另一方面也讓電路更加復雜,,所需要的接腳數目增加,同時電路更縮密后其用電量相同,,發(fā)熱量也相同,,但卻只能用更小的面積來散熱。
因此,,封裝無法隨裸晶面積一同縮小,,反而裸晶縮小后產生更
多難題需面對,!包括置入更多數目的接腳、更佳的散熱性等,,所以封裝需要投入更多研發(fā)資源,,另外封裝用料成本也必然因此增加,從過去簡單的樹脂材質,,到之后的陶瓷材質,,以及更之后的BGA封裝、覆晶封裝,、IC載板等,,封裝的技術與成本都在逐步提高。
不過,,歐美半導體大廠既然在晶圓制造上因摩爾定律而獲得了成本精省,,也必須正視封裝成本居高不下的新問題,為了保有產品價格優(yōu)勢,,歐美業(yè)者" title="業(yè)者">業(yè)者積極將封測廠移至海外,,特別是移至勞力成本低廉的地方,過去是移至南韓,、臺灣,、泰國、馬來西亞,,但近年來則再度遷移,,遷至中國內地、越南,、東歐,,透過低廉勞力讓芯片封裝成本降低。
掩膜成本成指數性上升
封裝成本可以倚賴低價勞動力來降低,,那么更前端的掩膜方面呢,?很不幸的,掩膜無法如封裝一樣用低價勞力來壓低成本,,相反的,隨著晶體管的更縮密化,,工藝的更先進化,,掩膜的開設成本卻只會呈現指數性攀升,130nm(納米,,中國內地方面稱為:納米)工藝縮密成90nm后,,晶圓上的電路成本可以縮減一半,但掩膜成本卻是要增加數倍,。
所幸掩膜的開設次數并不多,,掩膜建立一次后,,可隨著日后芯片的大量量產" title="量產">量產而分攤最初建置掩膜的成本,當產量高到一定的規(guī)模數量后,,掩膜成本就能均攤到機近于零,,所以即便掩膜因工藝提升而增加成本,也不用過于在意,。
但是,,運用量產來均攤掩膜成本的作法已經愈來愈不可行,掩膜成本一次又一次地倍增,,光是一組130nm的掩膜就已經破百萬美元,,但芯片的需求量、產量卻無法呈現倍增需求,,以致近年來開設新掩膜的件數愈來愈少,,從上萬件退到數千件。
或許如上的描述尚不足以讓人感受到嚴酷性,,但從臺灣集成電路制造公司(TSMC)蔡力行在公眾場合曾說過的一段話就更能深刻體會:一家無晶圓廠業(yè)者 (Fabless)新設計的芯片,,在第一次試制品(Prototype)完成后,若其特性表現不佳后將必須修改設計,,修改后進行第二次的試制,,如果第二次試制的表現結果依然不理想,其實就不用進行第三次試制了,,因為該業(yè)者的競爭對手已經避開其失敗經驗,,一次就推出成功的芯片,即便業(yè)者愿意進行第三次嘗試,,前兩次的試制成本已經過高,,這些成本都必須轉嫁到第三次的芯片上,未來就算能量產,,其芯片價格也難與其它業(yè)者競爭,,與其如此不如不做。?
很明顯的,,前兩次試制都失敗的話,,掩膜成本就足以讓無晶圓廠芯片業(yè)者吃不消,最后必然要退出該芯片產品市場,,此后除了加碼原有的其它產品芯片外,,就只能重新嘗試、摸索其它類型的芯片市場,。由此可見,,掩膜成本已成為極可怕的壓力,完全無法用封測廠外移的低價勞力方式抒解,。
掩膜難以因應Time-To-Market
掩膜不僅成本節(jié)節(jié)攀升,,更麻煩的是掩膜的開設時間無法縮短,,每次都需要數十天的時間,然而芯片市場已從過去的信息,、通訊市場轉移至消費性電子市場,,過去資通訊芯片的特點是少樣多量,相同一致的芯片需求量極高,,開設一次掩膜后可使用很久,,并量產出極多芯片,相對的消費性電子的特性是少量多樣(變化多),、變化快速,,掩膜使用一段時間后就必須因應市場的改變而修改電路,使整組掩膜中有數張掩膜無法適用,,必須重新開設,。
所以,即便掩膜成本沒有節(jié)節(jié)攀升,,其變更速度也一樣不適合今日的芯片市場,,因此許多無晶圓廠業(yè)者已逐漸舍棄使用ASIC(用掩膜方式投產的芯片),而用FPGA來推出其設計的芯片,。
FPGA從麻雀到鳳凰
FPGA并非是近年來才有的,,FPGA一詞于1984年就已經出現,至今已經超過20年以上的時間,,不過過去十多年時間內FPGA都未受到太多的重視,,原因是FPGA的功耗用電、電路密度,、頻率效能,、電路成本等都不如ASIC,在這十多年時間內,,FPGA多半只用在一些特殊領域,,例如芯片業(yè)者針對新產品測試市場反應,即便初期產品未達量產規(guī)模,,也能先以FPGA制成產品測試,。?
????或者有些芯片設計公司承接了小型的設計項目,在量產規(guī)模不足下也一樣使用FPGA,,或如政府,、軍方的特殊要求,不期望使用開放,、標準性的芯片與電路,也會傾向使用FPGA,。
不過如前所述的,,在愈來愈多芯片無法用開設掩膜模式投產后,,這些芯片一樣要上市,就只好以FPGA模式來生產,。所幸FPGA也受益于摩爾定律,,在工藝技術不斷提升下,晶體管愈來愈縮密化,,原本相較ASIC遜色的電路密度過低,、頻率效能過低、電路成本過高等問題,,在新一代FPGA上,,早已拉近與ASIC 間的表現差距。
?
△圖說:FPGA的功耗用電表現愈來愈受到關注,,因此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NS)針對Xilinx公司的FPGA及CPLD提出了電源設計工具:Power Expert,運用工作可加速FPGA應用電路的電源設計,。(www.National.com)
△圖說:AMI Semiconductor推行ASIC(Cell型)及Structured ASIC(結構化" title="結構化">結構化ASIC),,其中結構化ASIC以XpressArray-II(簡稱:XPA-II)之名推行,XPA-II以150nm工藝制造,,工作頻率最高至500MHz,,并整合390萬個ASIC邏輯閘及480萬位的內存。(www.AMIS.com)
?
△圖說:QuickLogic最新推出的ArcticLink系列芯片,。ArcticLink除了與FPGA一樣具有可程序化的電路外,,還內建了 USB 2.0 HS OTG、SD/SDIO,、MMC,、CE-ATA等接口,以及USB實體接口及處理器接口,。QuickLogic以CSSP(Customer Specific Standard Product)訴求來推行ArcticLink,。(www.QuickLogic.com)
正因如此,近年來FPGA不斷搶食ASIC市場,,迫使ASIC業(yè)者不得不推出策略因應,,最顯著的策略就是提出結構化ASIC(Structured ASIC),或者也稱為平臺化ASIC(Platform ASIC),,結構化/平臺化ASIC,,期望通過減少重新開設的掩膜數、減少電路修改成本及時間,,使芯片可以更早上市,。
但結構化/平臺化ASIC只是減少重開掩膜的張數,并不能完全免除掩膜的使用,,加上配套的設計工具(EDA)與已有數十年運用的ASIC,、FPGA相比,,明顯不夠完備,后勢發(fā)展與市場接受度尚待時間考驗,。特別是LSI Logic(巨積科技),、NEC Electronics(恩益禧電子)等大廠紛紛退出后,結構化ASIC的推行氣勢就更為薄弱,。
當然,,FPGA因掩膜成本攀升以及摩爾定律而逐漸走俏,成本,、效能等特性表現也逐漸改善,,但依然有一點是FPGA持續(xù)低弱的,那就是功耗用電,。就一般而言,,要實現相同的功效電路,用FPGA手法實現的功耗用電是ASIC手法的15倍之高,。
功耗用電依然是FPGA的罩門
FPGA雖積極使用最先進的工藝技術提升效能,、降低成本,但工藝日益縮密的結果是:晶體管的漏電流(Leakage Current)愈來愈大,,包括從源極(Source)到汲極(Drain)之間的電流漏往基極(Body),,也包括閘極(Gate)直接漏至基極。
關于此目前半導體業(yè)界也提出各種漏電防制之道,,例如IBM提出硅絕緣(SOI)技術,,可減少源極通往汲極間的漏電,或如Intel于2007年11月發(fā)表的高介電質金屬閘極技術,,則可減少閘極的漏電,。
不過,FPGA本身因具備可程序化的天性,,其邏輯閘電路用量必然高于ASIC,,因此其功耗用電確實很難收斂,以致于到今天為止,,凡是以電池運作的手持式應用都無法使用FPGA,,至多是使用邏輯閘數目較少的CPLD。而根據研究調查機構iSuppli的推論:如果FPGA因功耗用電的改善而能用于手持式應用的話,,則FPGA的市場將可能再增加30億美元,。也因為如此,現在FPGA業(yè)者都以減少FPGA用電為研發(fā)目標,。
近年來的FPGA市場發(fā)展
了解FPGA的近年來發(fā)展后,,最后也必須了解一下FPGA業(yè)者的發(fā)展趨勢,事實上90年代后期FPGA市場就已經過一番激烈整合,許多業(yè)者不是退出PLD(可程序化邏輯裝置)市場,,就是出售其PLD業(yè)務部門,,或將PLD業(yè)務部門分立成獨立公司,或進行購并等,。
時至今日,FPGA市場的主要業(yè)者僅剩數家,,包括Altera,、Xilinx(賽靈思,過去稱為:智霖科技),、Actel,、Atmel、 Lattice,、QuickLogic等,,不過2007年11月QuickLogic也確定淡出FPGA市場,并轉進發(fā)展CSSP(Customer Specific Standard Product),,甚至QuickLogic公司的總裁,、主席、執(zhí)行長(中國內地方面稱為:首席執(zhí)行官,,或首席行政官)E. Thomas Hart就直言:Altera與Xilinx已經成為FPGA領域的「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言下之意就是,除此之外第三家FPGA業(yè)者,,很難有竄頭的機會,。
話雖如此,但FPGA領域依然有新興業(yè)者出現,,例如Achronix Semiconductor,、MathStar等。且除了單純數字邏輯性質的可程序邏輯裝置外,,混訊,、模擬性質的可程序邏輯裝置也展露頭角,例如 Cypress Semiconductor的PSoC(Programmable System-on-Chip)即具有可組態(tài)性的混訊電路,,或如Actel公司也提出可程序化的混訊芯片:Fusion,,或者也有業(yè)者提出所謂的現場可程序化模擬數組(Field Programmable Analog Array;FPAA)等,,相信這些都能為可程序化芯片帶來更多的發(fā)展動能,。
?
△圖說:雖然今日的半導體工藝工藝仍然持續(xù)合乎摩爾定律(Moore’s Law),但真正能以最新工藝量產的芯片已愈來愈少,。圖中為摩爾定律中「每18個月」與「每24個月」的趨勢發(fā)展曲線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