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研究自由空間及纏繞結構中導體的有效電阻,。圖 1 顯示了第一個例子,。其為自由空間中單條導線的橫截面,,其攜帶的是高頻電流。如果電流為 直流,,則顯示為不同顏色的電流密度全部相同,。但是,,隨著頻率的增加,,電流朝導體外部移動,如紅色和橙色所示,。這種擁擠情況被稱為趨膚效應,。透入深度被定義為外表面到電流密度降至外表面電流密度 1/e 的那個點的距離。就銅而言,,深度為:
其中 f 單位為兆赫,,而深度單位為 cm。

圖 1 高頻下電流向外表面聚集
圖 2 顯示了自由空間中扁平導體的電流分布,。它趨向在窄邊中流動,,而非導體表面都相等,。但是,它仍然具有相同的滲透深度,。這大大地增加了電阻,,因為導體的大部分都具有非常低的電流密度。

圖 2 電流集中于滲透深度導體端附近
為了繞過扁平導體的電流分布問題,,通常將其直接放置在第二導體或接地層上面,,它們的電流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圖 3 顯示了一個示例,,例子中反向電流相互吸拉至兩個導體的鄰近表面,。滲透深度保持相同。電流主要都包含在一個以滲透深度和導體寬度(而非圖 2 所示的滲透深度和導體厚度)為邊界的區(qū)域中,。因此,,這些導體的 交流電阻遠低于自由空間的情況。

圖 3 反向電流拉至鄰近表面
圖 4 顯示了一個層纏繞結構的橫截面,。其中,,最上面兩個導體(3 和 4)攜帶相同方向的相同電流,而最下面兩個(1和2)攜帶與上面各層方向相反的相等電流,。這可以代表 2-2 匝數比變壓器的層,。如前面例子所述,繞組的電流被吸取至相對面,。然而,,出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在繞組 1 和 4 中,,電流被吸取至內表面,,它在方向相反的繞組 2 和 3 上引起電流。繞組 2 和 3 的總電流正以反向流動,,因此內表面上的電流密度更大,。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鄰近效應,其會使高頻工作的層結構出現(xiàn)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一種方法是重新安排導體疊放,,對繞組交錯以讓電流在兩端以正確方向流動,而非使用具有同向電流的兩個鄰近層繞組,。
圖 4 鄰近繞組的反向電流極大地增加了損耗
Dowell1 建立了一種分析模型,,用于計算不同厚度和層結構導體的交流電阻增加情況(請參見參考文獻 1)。圖 5 顯示了其結果,。曲線圖的 X 軸將層厚度標準化為滲透深度,,而 Y 軸表明標準化為直流電阻的交流電阻。根據繞組中層的數目,,繪制出這些曲線,。一旦導體厚度接近趨膚深度,,合理 AC/DC 比的層數便變少。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1/2 層的低曲線,。在這種情況下,繞組被交錯,,并且電阻增加遠遠小于單層情況,。
圖 5 Dowell 說明了高損耗層纏繞結構的情況
總之,隨著頻率增加,,導體的電流分布會急劇變化,。在自由空間中,相比扁平導體,, 圓形導體在高頻下電阻更低,。但是,同接地層一起使用時,,或者其位于攜帶返回電流的導體附近時,,扁平導體則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