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裝置與一般電子裝置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穿戴裝置是貼近著人體在進行運作的,。UL電子科技產業(yè)部事業(yè)發(fā)展協(xié)理蔡昌益表示,,一但其運作環(huán)境與人體的活動有密切關連,穿戴裝置的安全性與可靠度就必須要密切考量,,畢竟這將會相互影響,人體的動作或溫度可能會影響到穿戴裝置的運作,,而穿戴裝置也可能會對人體的安全造成影響,。
穿戴式產品開發(fā)必須考量包括裝置的運作溫度、材料的選擇,、結構設計與輻射強度等,。
從這樣的角度來觀察,蔡昌益認為,,穿戴式產品的開發(fā)就必須有以下幾點考量,,包括裝置的運作溫度、材料的選擇,、結構設計與輻射強度等,。
結構
穿戴式裝置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貼緊使用者的肌膚,,讓裝置上的感測器可以測得身體的訊號,。也因為如此,裝置與人體肌膚若能越貼服,,感測器抓到的人體訊號將更為精準,。另一個問題是,穿戴式裝置會經常與人體一起進行活動,,當較為激烈的跑跳或撞擊發(fā)生時,,就是考驗著穿戴裝置機械結構的時刻。
事實上,,許多穿戴式裝置的主要應用都是針對使用者的移動甚至運動,,因此在機械結構的設計上,將碰撞,、擠壓或摔落的狀況考量進去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感測器必須要在這些碰撞或晃動的情況下,還依然能穩(wěn)定精確地讀取身理訊號,。
溫度
由于穿戴式裝置的功能越來越多,,效能也變得強大而復雜,未來散熱設計將成為產品設計的一項重點,。由于穿戴式裝置會被使用者長時間配戴在身上,,加上這種裝置通常運作溫度不至于太熱,使得使用中一但溫度高于體溫,,則可以透過人體來達到裝置散熱的目的,。
只不過,這樣的溫度盡管不高,,但若人體長時間接觸,,也是會產生低溫燙傷的危險,。低溫燙傷意思就是人體長時間接觸略高于體溫的物體所導致,最常見的情況如冬天時使用暖暖包,、電毯,、暖風機等產品時易造成的傷害。這種傷雖然也不至于導致嚴重的生命危害,,但也會造成皮膚紅腫,、水泡、脫皮等狀況,,甚至可能導致皮下組織燙傷與組織壞死等,。
輻射
所有的穿戴式裝置在設計上,幾乎都是透過無線傳輸方式來與其他裝置進行連結以及資訊傳遞的作業(yè),,最普遍者包括藍牙,、WiFi、甚至是3G或新一代的LTE等,。也由于穿戴裝置與身體的距離過于接近,,幾乎是零距離的接觸,盡管這些裝置所發(fā)出的射頻訊號強度并不高,,然而這些訊號卻也很容易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其中較為重要的就是一種射頻加熱效應,這種效應與電磁波的功率及頻率有關,,在測試上通常是以SAR來估算其穿透人體時的被吸收率,。這使得穿戴式裝置在設計上,也必須要能符合SAR的安全限值,,確保人體不被過強的輻射所危害。
材料
穿戴式裝置在使用上,,會長時間與人體皮膚接觸,,這使得在材料的選擇方面,必須更為謹慎,。某些特定的皮革,、金屬、樹脂等材料,,可能導致人體皮膚出現(xiàn)過敏反應,,因此在材料的選擇上,也必須經過進一步的選擇與評估,。
此外,,也由于穿戴裝置經常與肌膚接觸,人體的出汗,、皮膚的臟污,、體溫的變化等,,都可能讓裝置處于酸性、潮濕,、高溫的環(huán)境中,,因而造成某種程度的侵蝕與損害,致使裝置感應器失準等問題出現(xiàn),。而細菌臟污的滋長,,也容易引起皮膚不適等問題。這樣的因素,,也成為裝置材料選用時必須考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