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IMEC分別與東電電子,、美國科林研發(fā)公司(Lam Research)合作,對7nm工藝以后的邏輯LSI及存儲器用布線技術展開研究,,并在“IEEE 2015 International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Conference(IITC)”(2015年5月18~21日,,法國格勒諾布爾)公布了結果。
圖2:在鈀/鎢(Pd/W)底面的28nm直徑孔穴(寬高比4.5)中,,利用化學鍍沉積的Co,。左起依次是沉積途中、理想沉積,、過度沉積狀態(tài)
IMEC與東電電子合作開發(fā)的,,是能夠替代廣泛普及的銅(Cu)布線的鑲嵌工藝,通過對Cu布線進行直接蝕刻,,制作布線圖案的方法,。展現(xiàn)出了解決布線電阻和可靠性課題的可能性。
直接蝕刻Cu布線制作圖案
最尖端的器件使用鑲嵌而成的Cu布線,,但溝槽寬度會限制粒度,,因此,在晶界增加引發(fā)的表面散射的作用下,,布線電阻會大幅升高,。而且,晶界增加后,,電遷移將會加劇,,從而出現(xiàn)布線內(nèi)Cu的體積減少、可靠性降低的課題,。
IMEC與東電電子很早就為替代傳統(tǒng)的Cu鑲嵌工藝,,圍繞利用直接蝕刻制作Cu布線圖案的方法展開了基礎研究(圖1)。此次的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在兩點上具有優(yōu)勢,。第一,通過使用直接蝕刻,,可以擴大粒度,,降低布線電阻。第二,,通過在蝕刻后防止暴露在空氣中,,利用硅氮化膜進行密封,可以遏制Cu的氧化,,使Cu/Si氮化膜成為電界面,,從而可以遏制電遷移。
利用化學鍍填入Co
另一方面,,IMEC與科林研發(fā)公司合作開發(fā)的,,是利用化學鍍(electroless deposition:ELD)的方法,選擇性地在通孔及接觸孔中填入鈷(Co)的技術(圖2)。接觸孔在鎢(W)底面的上方,、通孔在Cu底面的上方選擇性沉積Co,。Co可以遏制孔穴的發(fā)生,因此與使用Cu相比,,可以降低布線電阻,。ELD法與通常的CVD法相比,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成本有望低于填入Cu的方法,。Co即使與低介電常數(shù)(low-k)的材料直接接觸,也不會降低可靠性,。
以上兩項發(fā)表雖然都還處于基礎研究階段,,但在今后,該公司還將鎖定7nm工藝以后的技術,,開展具體的應用研究,。這次的結果得到了IMEC的核心CMOS項目的合作伙伴(美國GLOBALFOUNDRIES公司、美國英特爾公司,、美國美光科技公司,、韓國三星電子公司、臺灣TSMC,,韓國SK海力士公司,、松下、富士通半導體,、索尼)的協(xié)助,,技術將優(yōu)先提供給這些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