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裝置、沉浸式的虛擬(VR)與擴增實境(AR)技術,、物聯(lián)網(wǎng)(IoT)等應用所使用的感測器,,還有下一波崛起的行動應用程式,將對所有企業(yè)帶來重大沖擊,。
調查分析機構Gartner指出,,穿戴式裝置、沉浸式的虛擬(VR)與擴增實境(AR)技術,、物聯(lián)網(wǎng)(IoT)等應用所使用的感測器,,還有下一波崛起的行動應用程式,將對所有企業(yè)帶來重大沖擊,。(圖/AMD提供)
Gartner研究副總裁Brian Blau指出,,以下五種個人科技將顛覆科技循環(huán)模式,將在未來幾年成為企業(yè)業(yè)務發(fā)展的一大重要環(huán)節(jié):
1) 沉浸式的擴充與虛擬實境
從 今年以來美國消費電子展(CES)等各大科技展覽可以很明顯看出,,裝置廠商和Google,、微軟(Microsoft)之類的大型平臺營運商,都在探索如 何運用AR和VR等沉浸式科技來擴大既有裝置的體驗效果(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希望從各種應用(例如頭戴式顯示器)中找出商機,。
雖然在虛擬實境方面消費者采用的速度超過企業(yè),,但一般預測擴增實境將以商業(yè)應用優(yōu)先。
Brian Blau表示:“無論消費性或商用環(huán)境都有很大的潛力,。沉浸式使用體驗能加深職場投入程度,,開啟一扇大門帶動員工改變行為模式?!?/p>
舉例來說,,物流業(yè)巨頭DHL已開始利用高階穿戴式顯示器和擴增實境技術來改善倉儲作業(yè)。頭戴式顯示器(HMD)取代了手持掃描器和紙本揀貨清單,,不但效率提升減少出錯,,職場氣氛也更加愉悅。
2) 穿戴式裝置
從頭戴式照相機與顯示器,、感測器與活動追蹤器,,一直到智慧鞋襪,穿戴式裝置不斷拓展人體商機的潛力,。智慧手表將成為主流,新的解決方案與平臺也將帶動企業(yè)采用相關技術,。
Gartner預測,,2020年以前穿戴式裝置年銷售額將超過2.27億美元,高于2016年的8,,800萬美元,。原本笨重的外型也將有所改變,讓人幾乎忘了它的存在,,而且隨著裝置逐漸有能力預期使用者的需求與需要,,可用性也將有所提升。
3) 個人物聯(lián)網(wǎng)感測器
2021年以前,,每小時將賣出1百萬個全新的物聯(lián)網(wǎng)感測器元件,。
新的裝置將為企業(yè)開啟新的商機,像是可以預測的維修需求,,或是為自主式“物件”提供相關支援,。Gartner預測到了2018年,有支援需求的連網(wǎng)“物件”數(shù)量將達到60億個,。
4) 虛擬個人助理和機器人程式
行動應用程式的使用狀況逐漸趨于穩(wěn)定,。由于使用者偏好繼續(xù)使用一些經得起考驗的應用程式,下載數(shù)量的成長已經進入高原期,。
應用程式短期內不至于消失,,但它們的介面將會式微,由新的互動技術所取代,。Brian Blau認為,,目前應用程式提供的是孤島式的獨立互動模式,,但下一波重點在于整合式體驗。
未來應用程式將透過虛擬個人助理(VPA)向使用者回報,,或者應用程式將完全隱匿于背景當中,,介面也以一種無縫的方式整合到整體內容當中。
虛擬個人助理將成為一種重要的連結工具,,讓消費者,、未來甚至是企業(yè)用戶可以簡化應用程式、資料及內容的存取,。企業(yè)應評估虛擬個人助理的潛力,,藉此提升顧客體驗。
5) 高階照相機與視覺技術
Gartner預測在2016年與2017年,,照相機仍將是智慧型手機廠商取得差異化優(yōu)勢的重點所在,。今年的趨勢重點在于高階自動對焦、廣角鏡頭的整合,,還有最重要的多鏡頭功能,,可提供全新的使用體驗。
在商業(yè)用途方面有許多具有潛力的應用,。舉例來說,,零售據(jù)點的顧客數(shù)位助理可透過臉部與聲音辨識個人,且相關作業(yè)可橫跨各個管道及合作夥伴,,是強化店內體驗的一大良機,。
同時,消費者的影音消費量正處于歷史高點,,尤其是在行動裝置方面,。對企業(yè)來說,革命性的360度與多鏡頭照相機或許可以應用在分享虛擬顯示介面與沉浸式遠端會議,,藉此改善協(xié)同作業(yè),,另一方面影音與場景分析技術則有助于解讀影音當中的意義,為內容增添更多價值,。
與其將科技的消費化(consumerization)視為沖擊企業(yè)組織的一股力量,,Gartner建議企業(yè)不如采取主動出擊的態(tài)度,建立一套程序來評估各種個人科技并找出其中商機,,藉此改善職場流程與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