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一位法國辦公室自動化專家讓-路易·加西(Jean-Louis Gassée)來到加利福尼亞州的弗利蒙特(Fremont),,近距離參觀了蘋果“高度自動化”的麥金塔電腦(Macintosh)生產工廠,。然而,,他看到的是一片狼藉。
在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邀請下,,加西先后出任蘋果公司的產品部門總監(jiān)和公司總裁,,負責蘋果的工程和制造業(yè)務。剛上任之際,,加西決定在公司工廠的生產線上工作兩天,,親自考察蘋果生產制造其產品的方式。
眾所周知,,如今iPhone手機包裝盒上有一段意味深長的文字“由加利福尼亞州蘋果公司設計,,于中國組裝?!保―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這段文字背后,,離不開加西當年的體驗:他在工廠參與了麥金塔電腦顯示器的組裝,然后把芯片插入計算機主板。
在蘋果宣布擬在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新建一個大型園區(qū)(該新園區(qū)可新增15000個就業(yè)機會,,但預期無一崗位與生產制造有關)之后,,回顧一番上世紀八十年代蘋果曾經打算在硅谷塑造高級制造產業(yè)的野心,很有必要,。蘋果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始終對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傳統(tǒng)與底特律的原始大規(guī)模汽車制造,,以及諸如索尼等日本企業(yè)的高品質國內制造能力無比著迷。盡管喬布斯成就累累,,但試圖在加州復制這兩種模式中的任意一種,,卻是他為數不多的失敗之一。
加州庫比蒂諾的蘋果總部,,攝于1980年9月22日
1983年,,喬布斯下令建造了一座當時最先進的工廠,以生產新款麥金塔電腦,。這座工廠位于舊金山灣區(qū)蘋果總部的對面,。早期參觀過工廠的記者們被告知,工廠十分先進,,其工廠勞動力占到生產麥金塔電腦成本的2%,。
“史蒂夫對日本的制造流程崇拜至極,”蘭迪·貝特(Randy Battat)回憶道,,“日本人被稱為制造業(yè)的巫師。我們的計劃是打造一個能夠及時交付零缺陷部件的工廠,。但是這并不十分商業(yè)理念,。”貝特年輕時加入蘋果擔任電氣工程師,,隨后負責推出了公司部分初代便攜式電腦,。
等加西來到蘋果的制造工廠時,喬布斯已經被迫離開公司多年,。這時候加西發(fā)現,,制造業(yè)的實際情況與喬布斯最初的夢想大相徑庭。
“我很尷尬地拿著螺絲刀將顯示器安裝到電腦面板上,,”在最近的一次采訪中加西回憶說,。在輪班結束后,加西拿起一把掃帚把從生產線上掉落的零件打掃干凈,。談及那一特別敷衍的流程時,,加西表示:“實在丟臉?!?/p>
蘋果在加州的麥金塔電腦制造工廠僅維持了八年時間,,攝于1984年3月5日
最終,這座麥金塔工廠在1992年關閉,部分原因在于它從未能實現喬布斯曾將設想的產量——他所預期的蘋果電腦銷售量飛躍時代還未到來,。
因此,,硅谷的成功標準忽而變成了像蘋果這樣的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開發(fā)遍布全球的供應鏈,并充分利用低成本勞動力和寬松的環(huán)境監(jiān)管規(guī)定,。
針對該國的高科技核心地帶,,加西指出:“我們缺乏制造文化,也就是我們缺乏制造業(yè)的基礎,、學校教育,、學徒和分包商等等?!?/p>
但是,,當時的喬布斯還沒有想那么多。
1990年,,在距離建造了最初的蘋果電腦工廠的1.5英里外,,他又斥資1000萬美元建造了另一個工廠來生產新公司NeXT Inc.推出的個人工作站。與早期的麥金塔多舛命運相似,,NeXT機器的產量也沒能支撐起硅谷工廠的運作,。
NeXT的制造工廠,采用了機器設備,;但與蘋果的工廠一樣,,亦未能長久,攝于1990年12月7日
這一次的失敗終于讓喬布斯吸取了教訓,。1997年他回到蘋果,。第二年,他聘請蒂姆·庫克(Tim Cook)擔任蘋果的全球運營高級副總裁,。庫克深諳全球制造供應鏈之道,,先后就職于IBM的個人電腦業(yè)務部門和康柏的計算機部門。
和硅谷的許多公司一樣,,蘋果很早就開始外包制造業(yè),。上世紀七十年代,硅谷形成后不久,,諸如半導體芯片封裝工藝等勞動密集型組裝產業(yè)便已移到亞洲各國,,從而逐步降低勞動力成本。隨著公司的發(fā)展壯大,,這一外包趨勢愈加明顯,。
“我剛入行那會,經常去日本出差,,”蘋果的iPod和iPhone硬件設計師之一托尼·法德爾(Tony Fadell)說,,“接著,我開始去韓國出差,然后去中國臺灣,,再是去中國大陸,。”
今天,,隨著電子制造業(yè)在全球遍地開花創(chuàng)造無數就業(yè)機會,,硅谷的制造勞動力仍舊相對較少。而這少部分仍舊在硅谷完成的制造業(yè)務,,大部分也是由側重快速周轉的原型系統(tǒng)的專業(yè)合同公司完成,。
現如今的挑戰(zhàn)是,為大眾市場生產大量產品需要龐大的制造生態(tài)系統(tǒng),,而這一生態(tài)系統(tǒng)早已大量轉移至中國大陸,。在中國大陸,單就一家iPhone設備生產工廠內,,就有45萬工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安德魯·哈格頓(Andrew Hargadon)還是蘋果的“Macintosh Powerbook Duo”便捷式計算機的產品設計師時,,這一制造生態(tài)系統(tǒng)已經轉移至亞洲,。他的工作包括與復雜的供應商網絡打交道。
時任NeXT CEO的喬布斯在紐約賈維茨會議中心召開的Unix Expo大會上發(fā)言,,攝于1991年10月30日
“因為這些復雜的網絡,,你很難把制造業(yè)轉回國內。如果一定要這么做,,你只能把整個社區(qū)搬回來,,”如今已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管理研究生院的技術管理教授的哈格頓說道。
2009年,,喬布斯健康惡化不得不離開公司一陣時,他任命庫克擔任公司未來的首席執(zhí)行官,。這個任命是對硅谷本質以及硅谷的成熟計算機行業(yè)圖景的最好聲明,。在加利福尼亞州大規(guī)模生產制造計算機的夢想基本宣告破滅。
在整個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間,,不少人認為制造業(yè)轉移意味著對硅谷宣判死刑,。
“當我開始做研究時,我先從觀察那些搬到美國其他低成本制造地區(qū)的芯片公司著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主任,、兼硅谷成功早期分析書籍《區(qū)域優(yōu)勢》的作者安娜麗·薩克森寧(AnnaLee Saxenian)說,“這些公司的高管告訴我,,硅谷沒有未來,,因為那里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寫了這本書,因為我想向大家解釋‘為什么硅谷與眾不同’,?!?/p>
事實上,制造業(yè)的轉移并沒有扼殺硅谷,;相反,,這里成為了全球領先的行業(yè)與軟件設計中心。并且,,與底特律在上世紀中期流行的汽車制造模式不同,,在硅谷,中產階級就業(yè)機會相對較少,,但卻聚集了大量上層白領唾手可得的財富,。小時工時常通勤100多英里來到硅谷完成他們的后勤工作,10萬美元一輛的特斯拉在這里隨處可見,。在喬布斯那兩座時運不濟的工廠所在地弗利蒙特,,住房中間價格如今高達11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