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車機語音交互聽不懂指令,,除了叫名字,其它都聽不懂,。根據J.D. Power調查,,在車主反饋的問題中,娛樂系統和語音識別系統相關的故障占據率高達23%,。
更可怕的是行車途中車機黑屏,,雖然說汽車黑屏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都給消費者留下了車機“不靠譜”的印象,。
市場風景獨好,,客戶反映拉胯,車機的尷尬處境,,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不成熟的大腦,拖了汽車后腿
在22年前,,寶馬最先提出了車機的概念,,在寶馬7系上聯合微軟開發(fā)了第一代 iDrive。
但那個時候的車機還很不成熟,,地圖要用地圖包從光盤里讀取,,幾個旋轉扭要控制無數個操作,無形中還增加了操作難度,。
直到2015年,,寶馬更新了第四代 iDrive,加入觸屏操作系統,,給車載交互系統打開了新的大門,,被稱為除 PC、pad,、手機以外的“第四塊屏幕”,。
發(fā)展到今天,,智能汽車越來越火,第四塊屏幕也就成了汽車大腦般的存在,。
但現實中很多汽車的車機,,與其宣傳的智能應用相差十萬八千里。冷車啟動,,車都已經熱好了,,車機系統還沒載入;每進一個界面,,就要卡頓一次,;目的地都開過了,導航還在提示你往前開,。
甚至有車主吐槽:幾十萬買的車,,車機還不如幾百塊的平板。
因此很多車主不管汽車的屏幕多大,,依然會安上手機支架,。有數據顯示,僅有30%的人會用車機導航,,大部分人還是會使用手機導航,。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車機不過是一塊屏幕,,但對于車企來說,這塊屏幕背后涉及的領域甚廣,,硬件還好說,,軟件卻成了軟肋。
如果說硬件是車機系統的骨骼,,那軟件就是大腦般的存在,,但汽車企業(yè)往往不擅長開發(fā)軟件,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三條路,。
一條是硬著頭皮自己上,,除了特斯拉、蔚來,、理想等自主造車品牌,,其它的傳統車企往往受芯片等問題的桎梏,使得車機體驗欠佳,;
一條是找車機軟件開發(fā)商,,但很多車機系統并不能適配所有的硬件,汽車的硬件標準不同,,導致效果也是千差萬別,;
還有一種就是和手機廠商合作,,例如以蘋果、谷歌,、Android Auto 為載體的過渡車機,。但很多車機系統都是采用全家桶打包式分發(fā),車企無法訪問后臺權限,,在開發(fā)者的使用上也沒有主動權,,這使得很多車企,寧愿車機難用,,也不愿想接受車機系統的準入協議,。
一邊是洶涌的智能汽車潮流,一邊是拖后腿的車機系統,,用戶,,車企,開發(fā)者,,甚至手機廠商,,都想找一條更好走的路。
智能浪潮下,,找準痛點才能不掉隊
20 年前,,當時的車機系統相對簡單,車機只需要滿足聽廣播和磁帶的需求,。隨著車機智能化發(fā)展,,既要能解放雙手,還要能滿足車主的多種需求,。
因此汽車廠商要想在車機上不掉隊,,首先要找準車機的痛點,并針對性的解決,。
車機最困擾用戶的問題是流暢性不足,,所以大家沒習慣使用車載導航。
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是汽車芯片的算力不如手機,。車企為了打出智能化的賣點,只能瘋狂地增加車機的功能,,導致車機內存過載,。
另一方面是不同汽車品牌的硬件標準不同,導致與軟件應用不適配,,從而影響運轉,。
還以導航系統為例,同樣是高德地圖,,放在寶馬的車機上,,和放到雜牌車機上,,使用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手機端其實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
很多人都會有體會,手機下載的軟件過多時就會卡頓,,但用微信的小程序打開軟件,,可以隨時用隨時走,極大地節(jié)省了手機空間,。
除了微信小程序,,2018年成立的快應用聯盟,也能解決這個問題,。
在微信系統外,,由手機廠商成員組成的快應用聯盟也加入梯隊,在2018年,,包括小米,,華為,OPPO,,vivo等有14家手機廠商,,成立了快應用聯盟,開發(fā)者接入也能即點即用,,無需下載,。而且終端手機廠商相比于微信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有著更全面能直接觸達用戶的場景入口,大大增加使用轉化,。
圖片
經過了3年多的發(fā)展,,快應用聯盟開始發(fā)揮更大的想象力:把這套邏輯用于車機系統,就可以在不改變硬件的同時,,加載更多的軟件,且不影響流暢度,。
今年快應用聯盟成立了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從官方了解到,目前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有8家車機服務商,,分別為博泰,、德賽西威、極豆,、仙豆,、萬信、四維智聯,、雄獅科技和鎂佳,,這些tier1成員單位,,基本覆蓋了市面上各主流汽車品牌,服務的車機覆蓋量更是超2000萬,。
那靠集結手機廠商和汽車廠商,,就能解決車機面臨的問題嗎?
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是個聯盟,,和其它車機系統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把車企,手機廠商,,軟件開發(fā)者放到了同一個群聊里,,大家可以商量著來。
就行業(yè)現階段,,很多車企在應用內容管理上沒有選擇和運營權,,這也是車企在跟各大廠合作時的一大痛點,而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拿已經合作的東風旗下的一款車型為例,,車企在應用審核分發(fā)是可控的,可以解決很多車企的后顧之憂,。相比于其他大廠生態(tài)的全家桶打包模式,,快應用生態(tài)給了車企更多自由選擇權和可運營的空間。
對于開發(fā)者而言,,快應用可以成為他們進入車機市場的跳板,。
從手機端進入車機端,雖然聽起來很誘人,,但開發(fā)難度也很大,。而快應用使用的是基于JS的開發(fā)框架,入手快,,開發(fā)成本低,。
同時快應用能提供豐富的組件和功能,幫助開發(fā)者開發(fā)更強大的功能,。
相比于原生應用,,快應用分發(fā)及啟動等速度都非常快,;靈活的卡片模式,,可以讓服務無處不在,更易被用戶使用,;再加上天然的手機和車企資源,,可以實現一次開發(fā),多處服務。
從用戶的角度看,,最擔心的流暢性問題被解決了,。
因為“一點即用,無需下載”,,使用起來更方便的同時,,還不占內存,車機芯片算力不足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除了流暢性問題,,刀哥覺得適配性也是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
像刀哥平時會用3部手機,,既有蘋果也有華為和小米,,平時開的車也不固定,每次不同的手機連接不同的車,,十分麻煩,,最終很多功能還是靠手機完成。
有了快應用,,只需要車上和手機上同時下載快應用,,相當于同時擁有了汽車和手機互聯的萬能鑰匙,多個應用隨時都能用,。
除了現有的車型和手機廠商,,如果未來能鏈接更多車型,會是車機的一大進步,。
從這三點來看,,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的前景還是廣闊的,畢竟解決了車機的痛點,,車機的使用場景和市場布局也就水到渠成了,。
下一代超級車聯網的入口,非車機莫屬
如今的車聯網發(fā)展已經十分迅速,,截至今年3月,,國家汽車總量達到2.9億,車聯網市場規(guī)模預估達到3000億,,用戶增值付費也提升到60%,,前景廣闊。
在規(guī)模巨大的市場面前,,車和手機互聯無疑是超級車聯網的入口。
在眾多功能的加持下,,車機已經成為一個高科技,,高智能的移動載體。
比如,車機可以實現服務直達,。
智能音箱和語音交互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車機能否語音交互,決定了它的智能程度,。
像夏天一上車都會習慣調節(jié)空調溫度,,并且風量開到最大,用最快的速度將車內的熱浪趕走,。傳統車型可能要用很久設置空調,,開啟車窗等操作。但有了超智能的語音交互系統后,,只需要說出:“打開空調,,風量最大,溫度最低,,打開所有窗戶”即可,。
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也在語音交互上下了功夫,除了基礎功能,,還有很多軟件也可以實現服務直達,。
車機裝載了快應用,可以用語音喚醒快應用,,如果車上想聽故事,,直接呼喚AI“打開口袋故事”,不想聽了直接喊“退出”,,就直接回到主界面,,全程無需用手操作;如果車上有孩子,,車機互聯系統還能自動識別,,主動打開兒童鎖,并播放寶寶巴士,。
快應用還將這些服務以卡片的形式分發(fā),,無需主動發(fā)現和下載,服務所見即所得,,還能支持簡單的交互,。
卡片的UI設計對于用戶而言有兩大好處,第一,,把學習成本降至最低,,第二,增大的接觸面積讓駕駛時誤觸率也降到最低,,給到用戶最直觀的體驗就是簡單易用,。
除此之外,要想讓車主離開手機,習慣車機,,最好能將服務內容前置,。
講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用車場景,出門發(fā)現車沒油沒電了,,導航會顯示加油站位置,;上下班途中,導航會自動顯示回家路線,;到達目的地了,,車機導航會自動搜索停車場甚至洗車行。
快應用還能實現狀態(tài)追蹤,,比如手機上定了電影票,、買了外賣,車機可以提醒完成,;如果客戶喜歡股票,,車機還可以提前播放股票新聞等。
如今刀哥用過相對人性化的UI界面是蘋果的carplay,,統一的圓邊卡片,,界面簡潔、明了,,對于行車中的人很友好,,如果快應用的界面也可以智能識別需求,在桌面僅顯示必要卡片,,相信體驗會更佳,。
只要車機將這些場景優(yōu)化到了極致,讓用戶習慣智能車機,,那車機的入口還能更深,。
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的出現,不是單純的在科技和性能上為車機賦能,,而是給了車機市場更大的想象——建立完整的車機生態(tài)系統,。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無論是開發(fā)者是在手機還是上車機,,本質都是為了流量,。
而車機生態(tài)的流量還處于藍海階段,在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的框架下,,更多的應用可以上載到車機系統中,,不用擔心內存。像購物應用,,影視應用等更多場景應用,,都可以加入車機小組,,在手機廠商、車機廠商的流量共享下,,建立下一代超級車聯網。
下一代超級車聯網的本質就是:在車上,,車機屏幕可以取代手機,。
刀哥點評:
雨果說過:科學到了最后階段,便遇上了想象,。
如今車機市場的底層技術和邏輯已經十分清晰,,缺少的就是一點想象力,快應用聯盟車機小組的成立,,便給了尷尬的車機市場很大的想象空間,。
當然整個車機生態(tài)的開端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軟硬件之間的博弈,、控制的層級,。
雖然手機廠商、車企,、開發(fā)者可以資源互通共同商議,,但不同檔次的車企、不同量級的開發(fā)者,,是否能夠享有同等的權利和資源呢,?擁有千萬級用戶的開發(fā)者和新銳開發(fā)者之間的資源是否會有偏頗?手機廠商和車企的權限博弈如何平衡,?這都是需要解決的,。
還有變現能力的摸索,也是未來需要挖掘的,,品牌追求流量的本質也是為了變現,,既然要做生態(tài),那生態(tài)中參與者的變現如何實現閉環(huán)也是需要考慮的,,比如前段時間蔚來車機廣告的例子,,首先告訴我們廣告變現是行不通的。車機市場是藍海,,也就意味著很多東西都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這些還需要開發(fā)者和硬件廠商們共同解決。
雖然前路未可知,,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