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模擬設計 > 業(yè)界動態(tài) > imec首次展示功能性單片CFET器件

imec首次展示功能性單片CFET器件

2024-06-20
來源:芯智訊
關鍵詞: IMEC CFET器件

當?shù)貢r間6月18日,imec(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通過官網(wǎng)宣布,,在本周舉行的 2024 年 IEEE VLSI 技術與電路研討會 (2024 VLSI) 上,, imec 首次展示了具有堆疊底部和頂部源/漏極觸點的功能性單片CMOS CFET 器件。雖然結果是從正面圖案化兩個觸點獲得的,,但 imec 還展示了將底部觸點形成移至晶圓背面的可行性——將頂部器件的存活率從 11% 顯著提高到 79%,。

imec 的邏輯技術路線圖設想在 A7 (7埃米)制程節(jié)點設備架構中引入互補場效應晶體管 (CFET),。當與先進的布線技術相結合時,CFET 有望將標準單元軌道高度從 5T 降低到 4T 甚至更低,,而不會降低性能,。在集成 n 和 pMOS 垂直堆疊結構的不同方法中,與現(xiàn)有的納米片型工藝流程相比,,單片集成被認為是破壞性最小的,。

1.jpg

△圖1:具有MDI和堆疊正面圖案化觸點的CMOS CFET器件(TC =頂部觸點; TJ= 頂部結; BC=底部觸點; BJ= 底部結)。SEM 橫截面沿BC/TC (左)和橫跨BC/TC (右)顯示,。

2.jpg

△圖2:具有正面圖案化堆疊接觸的nFET和pFET的ld/Vg曲線,。

3.jpg

△圖3:SEM圖片顯示在晶圓背面形成的底部觸點,并且準確定位在正面形成的底部結上方(BDI =底部電介質隔離),。

在 2024 年 VLSI 研討會上,,imec 首次展示了具有堆疊頂部和底部觸點的功能性單片 CMOS CFET 器件。CFET 集成在 18nm 柵極長度,、60nm 柵極間距和 n 和 p 器件之間 50nm 的垂直間隔中,。在測試載體上演示了電氣功能,其中 nFET 和 pFET 器件使用公共柵極,,頂部和底部觸點從正面連接,。

所提出的工藝流程包括兩個 CFET 特定模塊:中間電介質隔離 (MDI) 以及堆疊的底部和頂部觸點。

MDI 是 imec 首創(chuàng)的一種模塊,,用于隔離頂柵和底柵,,并區(qū)分 n 型和 p 型器件之間的閾值電壓設置。MDI 模塊基于對 CFET“有源”多層 Si/SiGe 堆棧的修改,,并允許內部間隔物的共集成 – 這是一種納米片特有的功能,,可將柵極與源極/漏極隔離。imec CMOS 器件技術總監(jiān)Naoto Horiguchi表示:“我們采用 MDI 優(yōu)先方法獲得了最佳工藝控制結果,,即在源極/漏極凹槽之前 – 在此步驟中,,納米片和 MDI 被‘切割’以進入通道側壁并啟動源極/漏極外延。具有‘原位封蓋’的創(chuàng)新型源極/漏極凹槽蝕刻通過在源極/漏極凹槽期間保護柵極硬掩模/柵極間隔物實現(xiàn)了 MDI 優(yōu)先,?!?/p>

第二個關鍵模塊是堆疊源極/漏極底部和頂部觸點的形成,它們通過介電隔離垂直分隔,。關鍵步驟是底部觸點金屬填充和蝕刻,,以及隨后的介電填充和蝕刻——所有這些都在與 MDI 堆棧相同的狹小空間內完成。

Naoto Horiguchi:“在從正面開發(fā)底部觸點時,,我們遇到了多重挑戰(zhàn),,影響了底部觸點電阻并限制了頂部器件源極/漏極形成的工藝窗口。在 2024 VLSI 中,,我們表明將底部觸點形成移至晶圓背面是可行的,,盡管與晶圓鍵合和減薄相關的工藝步驟更多,。頂部器件的存活率從 11% 提高到 79%,使背面底部觸點形成成為行業(yè)中一個有吸引力的選擇,。目前正在進行研究以確定最佳觸點布線方法,。”


Magazine.Subscription.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chuàng)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lián)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聯(lián)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