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源技術 > 設計應用 > 混合動力車(HEV)系統及控制方式剖析
混合動力車(HEV)系統及控制方式剖析
摘要: 在2009年日本國內新車銷量中,,豐田“普銳斯(Prius)”以超過20萬輛的業(yè)績高居榜首,,如今HEV已完全成為大眾型汽車。HEV通過充分利用馬達,,大大改善了發(fā)動機汽車起動及減速時的能耗和尾氣排放等缺點,,同時還解決了EV存在的行駛距離和充電時間等問題,。本文將對HEV系統的種類及特點進行介紹。
Abstract:
Key words :
</a>  在2009年日本國內新車銷量中,,豐田“普銳斯(Prius)”以超過20萬輛的業(yè)績高居榜首,,如今EV" title="EV">EV" title="EV">EV" title="EV">EV" title="HEV">HEV已完全成為大眾型汽車。HEV通過充分利用馬達,,大大改善了發(fā)動機汽車起動及減速時的能耗和尾氣排放等缺點,,同時還解決了EV存在的行駛距離和充電時間等問題。本文將對HEV系統的種類及特點進行介紹,。


  混合動力車(HEV)系統完美融合了發(fā)動機汽車和電動汽車(EV)的技術,,對EV采用的馬達及電池技術進行了充分利用。EV盡管從汽車黎明期就已出現,,并在1900年以前達到了實用水平,,但迄今為止一直未能實現全面普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汽油緊缺時期,,EV作為替代能源汽車開始在日本上市,。1949年日本國內EV產量達到3299輛,占到當時日本汽車保有量的3%,。但是,,隨著發(fā)動機汽車的改進以及加油站的普及,,EV的勢頭開始在日本逐漸衰退。

  之后,,汽車業(yè)界從1971年起將EV定位于環(huán)保汽車展開了開發(fā)。當時日本的通商產業(yè)省工業(yè)技術院利用大型項目制度(由汽車,、電機及電池廠商參加)啟動了EV的研發(fā),,眾多汽車廠商及部件廠商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但在1980年以后,,隨著發(fā)動機汽車尾氣凈化技術的進步,,EV再次消失了蹤影,。

  在20年過后的199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制定了尾氣排放規(guī)定“ZEV法案”(零排放車輛法),。當時,除了EV以外,,沒有任何一種汽車能夠達到這一規(guī)定,,因此EV的開發(fā)再一次被啟動。

  ZEV法案的實施時間為1998年,,由于必須要銷售規(guī)定比例的EV,,因此各公司開始奮力開發(fā)。但是該規(guī)定并未按期實行,,最終以數年的限量生產而告終,。

  采用EV要素技術的HEV

  如上所述,,EV存在行駛距離,、充電時間及成本方面的課題,迄今只在叉車等特定用途領域實現了普及,。

  而解決了EV的上述課題,,燃效比發(fā)動機汽車出色且實現了低排放的汽車就是1990年下半年面市的HEV,。豐田于1997年上市了“普銳斯(Prius)”,本田也于1999年推出了“Insight”,。

  這些HEV采用了為符合ZEV法案而開發(fā)的EV要素技術,。尤其是鎳氫充電電池,在1996年實用化的豐田“RAV4EV”及本田“EV PLUS”上得到了采用,。由于有助于延長EV的持續(xù)行駛距離,,因此即使說HEV沒有鎳氫充電電池就無法實現也不為過,。另外,,不僅是電池,,為EV開發(fā)的使用稀土類磁鐵的永久磁鐵(PM)式同步馬達也為HEV性能的提高做出了貢獻,。

  在介紹HEV的系統之前,,先來談談為符合ZEV法案而開發(fā)的EV,。圖1列出了豐田RAV4 EV的系統構成,。該系統根據油門傳感器檢測的踩入量,由EV·ECU(電子控制單元)控制逆變器,,驅動行駛馬達,。馬達采用永久磁鐵式馬達,。

圖1:豐田“RAV4 EV”的系統構成
1996年實用化的、配備鎳氫充電電池的EV,。

  驅動馬達的電池采用288V鎳氫充電電池,,通過用電池ECU和EV·ECU監(jiān)測充放電狀態(tài)來隨時計算行駛時的剩余容量。為電池充電時利用車載充電器通過交流200V商用電源進行,。以下將驅動行駛馬達的高電壓充電電池稱為主電池,,將輔助驅動用充電電池稱為12V電池。

  在EV行駛控制中,,根據油門開度,、制動信號、檔位及車速等信息,,利用驅動扭矩圖來決定所需要的車輛驅動扭矩,。由EV·ECU的車輛控制部向馬達控制部發(fā)出扭矩指令,,通過PWM(脈沖寬度調制)信號向逆變器傳輸指令,。馬達控制采用加速或正常行駛時用作電動機、減速時用作發(fā)電機的方式(圖2),?!?/p>

圖2:EV的行駛控制
根據油門開度及制動信號等,決定車輛驅動扭矩,。

  混合動力系統的概要

  混合動力系統的分類方法有二種,。一種是根據可實現的功能的不同來進行分類,另一種是以驅動機構的方式來分類,。

  首先,,按功能來分類的話,就如同圖3所示,。只有無空轉功能的稱為微HEV或ISS(Idling Stop System),。在該功能的基礎上增加加速輔助、能量再生及發(fā)動機高效運轉功能等的話,,就稱為弱HEV,,而增加EV行駛功能的話則稱為強HEV。越接近強HEV,CO2排放量及尾氣就越少,。而EV的排放全部為零,。另外,插電式HEV(PHEV)及通過運轉發(fā)電用發(fā)動機來延長行駛距離的增程器式EV被定位于強HEV和EV之間,。

圖3:HEV和EV的CO2減排效果
按照不同功能對混合動力系統進行分類,。
  以驅動方式進行分類時,主要分為串聯式HEV,、并聯式HEV,、串并聯式HEV三種方式。下面來依次介紹一下三者的構成及特點,。

 ?。?)串聯式HEV

  串聯式HEV配備為主電池充電的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一邊始終充電一邊用馬達行駛(圖4),。也可認為是在EV的基礎上增加配備了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在市售車中,與私人乘用車相比,,該方式在公交車上采用得較多,,豐田1997年上市的“Coaster HEV”以及三菱扶??蛙?004年上市的“Aero Nostep HEV”就采用了該方式,。
圖4:串聯式HEV的構成
僅靠馬達行駛。配備高功率大型馬達,。

  串聯式HEV的特點如下,。


  ·僅靠馬達行駛,因此與其他方式相比,,馬達及發(fā)電機為高功率大型產品,。

  ·將發(fā)動機動力全部轉變?yōu)殡娏Γ虼四茉葱事缘汀?/p>

  ·驅動力控制及功率輸出控制較簡單,。

  ·發(fā)動機以穩(wěn)定狀態(tài)運轉,,因此比較容易實現尾氣凈化。

 ?。?)并聯式HEV

  并聯式HEV并聯配置發(fā)動機和馬達,,可由兩方供給行駛動力(圖5)。除本田作為“IMA(Intelligent Motor Assist)”進行實用化之外,,還得到了戴姆勒“Mercedes-Benz S400 HYBRID”及寶馬“ActiveHybrid 7”等的采用,。在本田的IMA中,發(fā)動機和馬達采用直接連接構造,,同時旋轉,。而與此不同的是,還有很多廠商開發(fā)了在發(fā)動機與馬達之間夾入離合器,通過斷開離合器來實現EV行駛的系統,。

圖5:并聯式HEV(直接連接)的構成
馬達只起輔助性作用,,采用小型產品。

  并聯式HEV(直接連接)的特點如下,。


  ·只需在以往車型的發(fā)動機與變速箱之間追加馬達,,因此構成簡單。

  ·馬達的功率輸出只起輔助作用,。幾乎不進行EV行駛,,因此馬達為小型產品。

  ·馬達兼具發(fā)電機作用,,因此再生電力只有儲存到電池中后才能用于行駛,。

  ·通過在發(fā)動機與馬達之間夾入離合器,可進行EV行駛,,但這時需要大輸功馬達,。

  (3)串并聯式HEV

  串并聯式HEV的代表示例是豐田普銳斯等采用的“THSⅡ(Toyota Hybrid System Ⅱ)”,。該方式利用行星齒輪機構綜合發(fā)動機,、MG1、MG2三種動力源,,根據行駛狀態(tài)來組合這些動力源,,由此進行驅動(圖6)。

圖6:串并聯式HEV的構成
同時具備串聯方式和并聯方式兩者的優(yōu)點,。

  這里的MG是指馬達兼發(fā)電機的縮略語,。由于需要在馬達功能與發(fā)電機功能之間頻繁進行切換,因此將原來稱為馬達或發(fā)電機的部分稱為MG,。


  發(fā)動機的作用是驅動車輛和驅動MG1,。MG1的作用除了為主電池充電外,還包括作為馬達起動發(fā)動機以及對車輛進行驅動輔助,。MG2的作用是實現EV行駛,、做加速輔助,以及作為發(fā)電機進行能量再生,。

  串并聯式HEV的特點如下,。

  ·具備串聯方式和并聯方式兩者的優(yōu)點,兼顧燃效和行駛性,。

  ·系統效率較高,,因此燃效提高效果顯著。

  ·系統及控制較復雜,?!?/p>

此內容為AET網站原創(chuàng),,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