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 A
DOI:10.16157/j.issn.0258-7998.2015.08.011
中文引用格式: 章玉珠,,何怡剛,,邱星星,等. 基于片上網(wǎng)絡改進HT模型的測試方法及仿真[J].電子技術(shù)應用,,2015,,41(8):40-42,46.
英文引用格式: Zhang Yuzhu,,He Yigang,,Qiu Xingxing,et al. Test method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improved HT model in NoC[J].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Technique,,2015,,41(8):40-42,46.
0 引言
隨著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不斷高速發(fā)展,,電子器件的特征尺寸進入了納米時代,,在未來的若干年之內(nèi),特征尺寸會進一步縮小,,集成電路的規(guī)模將進一步擴大[1-2],。微系統(tǒng)芯片的設計技術(shù)在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fā)展,其規(guī)模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功能也比較強大,。隨著集成電路工藝進入納米時代,線寬和連線間距大大縮小,,全局連線的延時會隨著工藝特征尺寸的下降而快速上升,,這使得片上全局互連線路的可靠性惡化,并且相鄰互連線間的電容和電感耦合也對高速電路的通信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SoC 己經(jīng)不能滿足幾十億晶體管的芯片需求,,需要一種系統(tǒng)設計的架構(gòu)平臺,即片上網(wǎng)絡(Network-on-Chip,,NoC),。NoC是一種新的系統(tǒng)芯片結(jié)構(gòu),這種結(jié)構(gòu)能夠很好地解決SoC中的瓶頸問題[3],。
目前很多學者對NoC串擾進行了相關(guān)研究,,并建立了串擾模型。MA[4]模型是由Michael Cuviello提出,,這種模型是最常用也是最經(jīng)典的串擾模型,,但MA模型只考慮了容性耦合。MT[5]模型是由MH Tehranipou提出,,這種模型是對MA模型的擴張,,并且同時考慮了容性耦合和感性耦合,。MDSI 故障模型是由Sunghoon Chun提出,這種模型考慮了奇模傳輸和偶模傳輸對串擾的影響,,該模型定義了一個影響因子α,,根據(jù)α大小來確定串擾影響[6]。HT[7]模型是由張金林提出,,這種模型在MA模型的基礎之上除去冗余項,,而改進的HT模型[8]是由姜書艷提出,這種模型進一步優(yōu)化了HT模型,,使其更簡潔,。針對這些故障模型出現(xiàn)許多故障測試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測試方法是基于最大攻擊線模型測試方法MAF[9],,基本思想是把一根傳輸線作為受害線,,其他的傳輸線都作為攻擊線,然后測試受害線上的信號受干擾情況,。這種測試方法具有良好的優(yōu)點,,測試代碼簡單并且能夠?qū)收线M行100%測試。但這種測試方法需要大量的測試代碼,,測試次數(shù)與傳輸線數(shù)目N有關(guān),,測試次數(shù)大,從而帶來很大的測試開銷,。本文基于改進的HT模型基礎之上提出一種測試方法只需要進行3輪循環(huán),,測試18次即可達到測試目的,從而有效減小測試開銷,。其次,,根據(jù)改進HT模型的故障特征設計了測試代碼生成電路,實驗結(jié)果表明這種測試電路能夠滿足測試要求,,并且具有很好的移植能力,,可以用于其他故障模型的測試。
1 基于改進的HT模型串擾測試方法
一般串擾故障檢測方法是把一根傳輸線作為受害線,,其他的傳輸線都作為攻擊線,然后測試受害線上的信號受干擾情況,。例如,,在改進的HT模型中,假設有N根傳輸線,,改進的HT模型總共有6種故障模式,,總共測試的次數(shù)是6N。對于NoC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來說其缺點是測試次數(shù)多,,開銷大,。
為了減小測試次數(shù),,降低開銷,提出一種串擾測試方法,。在闡述這種測試方法之前,,先介紹一個一般性結(jié)論:在對傳輸線進行串擾分析時,只需考慮受害線兩側(cè) 2~3根攻擊線的影響[9],。根據(jù)這個結(jié)論,,提出一種串擾測試方法,該測試方法考慮受害線兩側(cè)2根攻擊線的串擾影響,。這種測試方法與傳統(tǒng)測試方法不同,,不需要對所有傳輸線都進行測試,只需3輪循環(huán)測試就能達到測試目標,。 傳輸線路簡化圖如圖1所示,。
其中實線表示受害線,虛線表示攻擊線,。第一輪1號,、4號、7號傳輸線作為受害線,,其他2號,、3號……作為攻擊線,根據(jù)一般性結(jié)論,,只需要考慮2號,、3號對1號串擾影響;2號,、3號,、5號、6號對4號串擾影響,,以此類推,。第二輪循環(huán),2號,、5號傳輸線作為受害線,,其他1號、3號,、4號……作為攻擊線,,只需要考慮1號、3號,、4號對2號串擾影響,;3號、4號,、6號,、7號對5號串擾影響,,以此類推。第三輪循環(huán),,3號,、6號傳輸線作為受害線,其他1號,、2號,、4號……作為攻擊線,只需要考慮1號,、2號,、4號、5號對3號串擾影響,;4號,、5號、7號,、8號對6號串擾影響,,當進行3輪循環(huán)后就能完成所有情況的測試。
對于改進HT模型的6種故障模式來說,,N根傳輸線傳統(tǒng)串擾測試方法需要測試6N次,,而此方法只需要3*6=18次,對于NoC來說傳輸線數(shù)目N很大,,這樣這種方法就大大減小了測試次數(shù),,從而很有效地減小了開銷。傳統(tǒng)方法和本文方法測試次數(shù)比較如圖2,。
根據(jù)姜書艷提出的改進HT模型設計了并行化測試序列如表1,。本文提出的測試序列與測試傳輸線根數(shù)無關(guān),只需要8個測試序列(T0~T7)即可,,有效減少測試開銷,,縮短檢測時間,從而降低了測試數(shù)據(jù)的冗余度,,而且這種測試序列能夠很方便地進行移植與擴展,。
2 改進的HT模型仿真測試
2.1 測試序列發(fā)生器
根據(jù)表1的測試序列代碼,利用Pspice軟件搭建序列發(fā)生器,,如圖3所示,。該序列發(fā)生器生成的測試代碼符合改進的HT模型所需要的測試代碼要求:攻擊線1測試代碼為01010101,同理,,另一條攻擊線的測試代碼為01010010,受害線的測試代碼為0111010,。該測試序列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故障模型需要的測試代碼改變芯片74150的管腳高低電平,,從而可以用于其他故障模型的測試代碼生成,,具有很強的移植能力。
2.2 測試仿真及分析
測試仿真電路搭建的3-傳輸線耦合電路[10]模型如圖4,。
測試仿真結(jié)果如圖5~圖8所示,,圖5和圖6分別是攻擊線1和攻擊線2的波形圖,圖7和圖8分別是受害線被攻擊前和被攻擊后的波形,。這里主要分析受害線的受串擾情況,。分析比較圖7和圖8波形:在3.05 μs和3.90 μs之間出現(xiàn)明顯下降脈沖;在第1.05 μs與1.75 μs之間和6.07 μs與6.70 μs之間受害線在被攻擊前是從低電平到高電平跳變,,而被攻擊后出現(xiàn)明顯的上升延遲,;在第4.03 μs與4.85 μs之間和第7.05 μs與7.75 μs之間受害線在被攻擊前是從高電平到低電平跳變,而被攻擊后出現(xiàn)明顯下降延遲,,仿真結(jié)果符合理論,。
3 結(jié)論
本文簡單介紹了NoC中串擾問題以及相關(guān)串擾模型,并基于改進HT模型提出一種串擾測試的方法,。與一般測試方法相比,,文中方法能夠有效地降低測試次數(shù),減小數(shù)據(jù)冗余,,從而達到降低開銷的目的,。根據(jù)改進的HT故障種類模型設計了一套基于該模型的測試代碼,根據(jù)測試代碼設計了一種測試代碼電路,,并對測試電路進行仿真測試,。實驗結(jié)果表明,這種測試電路能夠滿足測試要求,,并且可以用于其他故障模型的測試,,具有很好的移植能力。
參考文獻
[1] YUAN L,,HE Y,,HUANG J.A new neural-network-based fault diagnosis approach for analog circuits by using kurtosis and entropy as a processor[J].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EEE Transactions on,,2010,,59(3):586-595.
[2] 歐陽一鳴.片上網(wǎng)絡測試關(guān)鍵問題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2013.
[3] 周文彪.網(wǎng)格NoC平臺中的若干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
[4] CUVIEL L.Fault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crosstalk in system-on-chip interconnects[C].IEEE/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1999.
[5] CHEN J Q.Line identification of nonlinear systems using fuzzy mode[J].Journal of Acta Automatic Sinica,1998,,24:90-93.
[6] 尚玉玲.高速互連串擾型故障測試研究[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
[7] ZHANG J L.A new fault model for testing signal integrity in SoCs in Chinese[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7,,36:611-613.
[8] 姜書艷,,羅剛,,呂小龍.片上網(wǎng)絡互連串擾故障模型的研究及改進[J].電子測量技術(shù),2012,,35(4):123-127.
[9] LUCAS A H,,AMORY A M,MORAES F G.Crosstalk fault tolerant NoC:Design and evaluation[C].17th IFIP WG 10.5/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2011:81-93.
[10] 楊靜.片上網(wǎng)絡(NoC)的互連串擾測試方法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1.
[11] 段天睿.柔性線路串擾PSpice仿真分析及應用[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9(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