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佩六國相印,但六國永遠不能指望蘇秦傾其全力,甘愿為其中一國效力,。生逢亂世,,群雄四起,若如大秦般縱橫寰宇,并吞八荒,能臣良將固然重要,其國力本身之雄厚才是核心,。
時間流轉,物換星移,,今日的華為與張興海領導下的賽力斯,,恰似2000余年前的蘇秦與六國。
張興海自1986年的鳳凰彈簧廠起家,,02年成立渝安集團,,07年更名為被大家更為熟悉的小康,22年再度更名為賽力斯,,每一次更名便是每一次創(chuàng)業(yè),,至今已逾36載。
盡管36年來,,從過去國內汽車工業(yè)的崛起,,到今日向新能源時代的轉型,張興海兩度把握住了時代賦予的機遇,,也挺過了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無數(shù)的難關,,并一路摸爬滾打走到了現(xiàn)在。
但其實張興海自涉足整車制造領域開始,,便走的一直是搭伙過日子的路線,。如果說對于東風小康,張興海還有一定的話語權,,那么面對華為,,則近乎完全繳械,。
由于采用了與華為最深度綁定的華為智選模式,張興海在AITO問界的研發(fā),、設計以營銷上完全失去了存在感與主動性,,淪為了一再宣稱“不造車”的華為的代工廠,而張興海則繼續(xù)在汽車行業(yè)扮演著“邊緣人”的角色,。
當然,,也正是憑借華為強大的線上營銷能力、線下門店資源,、高端品牌勢能以及頂尖技術實力,,賽力斯才走出了2020年孤苦無依門可羅雀的瀕死階段。
可以說如果沒有了華為,,也就沒有了AITO問界,,更沒有張興海賽力斯的今天。
眼下雖然華為站在臺前吃肉,,賽力斯身處幕后喝湯,,但就算只是代工,只要車賣的出去,,張興海依舊可以體體面面的將日子風光下去。
張興海曾說:“我想,,(賽力斯)做頭部企業(yè)還是可以的,,爭取在頭部企業(yè)中有所作為”。他還說:“我會堅定不移地跟華為跨界合作”,。
雖說“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六國有蘇秦又如何,?張興海甘愿委身于華為,,可華為真的很忙!
華為志在天下,,豈耽賽力斯,?
任正非2013年曾在內部講話中說:“當發(fā)現(xiàn)一個戰(zhàn)略機會點,我們可以千軍萬馬壓上去,,后發(fā)式追趕”,。
的確,自從折戟于手機市場,,華為便將狼性的千軍萬馬揮向了蓬勃旺盛的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不過不造車是華為出了名的鐵律,“成為智能網聯(lián)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才是華為現(xiàn)階段的主要戰(zhàn)略目標,。
華為自2010年便成立了新能源部門,,憑借10余年的積淀,,華為不僅僅在三電、輔助駕駛,、智能系統(tǒng)等技術層面上如余承東所言“遙遙領先”,,更借助之前手機業(yè)務打下的江山,擁有其他供應商甚至主機廠都難以望其項背的渠道優(yōu)勢以及品牌向心力,。
華為一身兼具供應商和經銷商兩大身份,,強大的體系化競爭力可謂是華為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王牌優(yōu)勢。
作為增量部件提供商,,華為共提供了三種合作模式:(1)華為作為普通零部件供應商,,為車企提供雷達、鴻蒙系統(tǒng)等標準化部件,;(2)華為為車企提供從硬件到軟件的全棧解決方案,,即Huawei inside(HI)模式;(3)華為參與到整車型從設計到銷售的全鏈路,,與車企進行深度綁定,,即華為智選模式。
可以看出,,根據(jù)合作模式的不同,,華為對整個產品的參與度也有深有淺,在智選模式下甚至將整個產品都完全把控在了手中,。
華為的實力讓人欣羨,,但華為的強勢也讓人忌憚,就像上汽董事長陳虹拒絕與華為合作時說的那樣,,“上汽不能接受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否則它就成了靈魂……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公司自有將靈魂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底氣,,但如賽力斯這種體量偏小,,處于汽車行業(yè)邊緣地位的公司要想借華為之勢繼續(xù)在新能源時代活下去,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不過盡管賽力斯與華為實力懸殊,,但賽力斯之于現(xiàn)階段的華為,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9年,,賽力斯推出了賽力斯SF5,正式從生產微卡,、面包車的車企向新能源車企轉型,,但無奈最終銷量慘淡,使得賽力斯的轉型一時間壓到了生死存亡的警戒線。然恰逢彼時野心勃勃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卻苦于尋不到撬動新能源汽車業(yè)務發(fā)展新局面支點的華為,。二者很快便達成了深度合作。
2021年4月,,賽力斯與華為共同推出了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版本,,雖銷量稍有起色,但最終還是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當年12月,,賽力斯與華為又迅速成立了全新品牌AITO問界,并推出了完全由華為主導的問界M5,,接著于22年,,AITO問界又先后推出交付了M7以及M5 EV版本。
憑借華為的實力,、號召力以及渠道優(yōu)勢,,AITO問界迅速打開銷售局面。整個2022年,,AITO問界累計交付超過了7.5萬輛,,刷新了行業(yè)最快增長紀錄。
通過AITO問界的成功,,華為向整個行業(yè)秀出了肌肉,,同時更重要的是,成功樹立出了一個華為智選模式成功合作的典范,。讓那些躍躍欲試又舉棋不定的車企看到,,雖然交出了靈魂,但華為卻可保它們在時代的風浪中安然無恙,。
果不其然,AITO問界的成功讓很多轉型無力的邊緣車企看到了希望,,奇瑞,、北汽、江淮如今都在排著隊加入華為智選模式,,且到時均將采用AITO車標,。
而AITO問界這個眼下的華為“獨生子”距離失寵的日子卻是越來越近了。
寡兵瘦馬,,如之奈何
“今年10萬輛是一個門檻,。明年過不了20、30萬輛也是不行,。再往后推,,沒有50萬也不行。50萬過后,要不要100萬呢,?”張興海于去年小康改名賽力斯時滿懷憧憬地說,。
AITO問界為賽力斯在新能源市場固然開了個好頭,但10萬輛的門檻AITO問界畢竟是沒有跨過,。
AITO問界現(xiàn)階段的小成功絕大程度上都是源于華為的賦能,,可如前所述,華為志在天下,,注定不可能All in問界,。而一旦華為將力量分散給其他企業(yè),賽力斯眼下的實力很明顯并不足以支撐張興海為AITO問界擘畫的藍圖,。
首先就是技術與平臺問題,。
自從決心All in新能源,賽力斯就一直十分注重核心技術的研發(fā),。張興海曾直言:“我們窮怕了”,。但限于賽力斯本身體量偏小,盡管在一直虧損的狀態(tài)下,,賽力斯仍在6年中砸下100億元去進行技術研發(fā),。
然而令人咋舌的是,華為僅2022年一年在汽車業(yè)務上的研發(fā)投入便超百億,,如此天差地別的研發(fā)投入,,賽力斯技術實力與前沿的差距可想而知。
根據(jù)號稱百萬品質的問界M7在中保研測試中發(fā)生的A柱嚴重變形一事便可知曉一二,。從常年制造幾萬塊微卡,、面包車的小康跨越到制造30萬級的中大型SUV,不僅僅需要大量資金的持續(xù)投入,,更需要在生產質量以及工藝水平上經年累月的積累與沉淀,。
其次平臺問題。
去年12月,,余承東在央視播出的《遇見大咖》節(jié)目中表示,,華為與賽力斯合作,一年多時間做三款車出來,,全世界沒有人這么快,,但是我們努力做到了?!皠e人正常做一個車三年,,我們用一年做了三款”。
不少網友對“余大嘴”這番話,,以及AITO問界汽車的產品力表示質疑:
“都知道,,造車再快都不能一年造出來,立項,造型及油泥模型(兩個月),,建模鎖定(一個月),,定點(快一點一個月),開模(鈑金六個月,,儀表板六個月),,造車,實驗(三個月),,路試(冬標,,夏標十萬公里三個月),整改路試問題(整改完至少需要兩個月),,再到上市,。哪些環(huán)節(jié)能節(jié)省了?”
“無知者無畏,!從立項到跑路試再到量產,,沒有三年時間還真下不來!消費者不懂,,你也不懂,?!不要拿市場去檢測你的產品,!”
……
其實在去年7月問界M7上市時,,業(yè)內就對“問界M7(31.98-37.98萬元)是風光iX7(售價15.59-16.59萬元)的油改電”表示質疑。
再其次就是思路問題,。
盡管賽力斯讓出了靈魂換來了生存,,但長期被華為扼住命運的咽喉畢竟不是辦法。
一方面產品的設計完全被華為把控,,賽力斯就算有心獨立研發(fā),,也無法得到市場的檢驗;另一方面營銷也是完全通過華為的渠道,,既不能突破當下營銷總體戰(zhàn)的思維壁壘,,也不能站在臺前被用戶熟知,形成品牌向心力,。
張興海選擇堅定不移跟華為合作,,在某種程度上就好像人類主動請求三體文明將基礎物理封鎖一樣,,無異于為自己定死了發(fā)展的天花板,。
在《電動勢》記者看來,張興海一心為華為代工實是一種短謀的做法,。在這個充滿了變革的新時代,,從思想到產品都在經歷一個短促而劇烈的打破又重塑的過程,翻車的危險雖然觸目驚心,但上升的機遇往往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
張興海將危險交由華為解決,,同時也將機遇雙手奉送。
隨著華為智選模式的不斷擴張,,如余承東所言:“2024年華為門店里賣的車型將達到12至13款,。”現(xiàn)在的極狐,、阿維塔以及未來的奇瑞,、江淮都將分散著華為施于AITO問界的力量,
到時,,張興海難道還能坐得住安心代工,?
電動勢有話說
其實面對外界的流言蜚語,張興海早已對此憤憤不平,。然大樹底下固然好乘涼,,若是樹下人滿為患,無落腳之地,,樹外又流金鑠石,,酷暑難當,此時又該如何,?
隨著AITO問界不斷的發(fā)展,,賽力斯在各個方面對華為的依賴性只會越來越強。若不及時打造出賽力斯的核心力量,,遲早會被這種用力過猛的合作模式所反噬,。
相信張興海不會比任何人缺乏這種危機意識,只是市場的浪大,,賽力斯的船小,,堅定的與華為合作無疑是張興海目前最好的選擇。
只是就算張興海只想老老實實為華為代工,,但現(xiàn)況恐并不允許張興海這樣做,。
更深究一步的說,對華為形成依賴,,失去打造自我核心力量的動力與機會,,不僅僅是張興海的問題,未來通過華為智選模式與華為合作的車企或都將面臨這一問題,,最終華為也很有可能吞下過于強勢的惡果,。
一言以蔽之,盡管處于邊緣地位的新能源車企面臨著轉型艱難的陣痛,,但萬不能將華為看成長期的救命藥,。要長久良性地發(fā)展下去,,只有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