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FPGA" title="FPGA">FPGA 軟核 嵌入式 外設 動態(tài)顯示 片上系統
O 引言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化日加普遍,,以太網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在數據采集領域,,一些小型監(jiān)測設備需要增加網絡實現遠程數據傳輸的功能,只要那些設備上增加一個網絡接口并實現了TCP/IP協議,,就可以方便地接入到現有的網絡中,,完成遠程傳輸數據的相關功能,所以小型設備的網絡技術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隨著單片FPGA的邏輯門數不斷增大,人們開始考慮將整個嵌入式系統集成到單片FPGA來實現,,于是2001年 Altera第一次提出了可編程片上系統(SOPC)概念,,并且推出了第一款嵌入式處理器軟核Nios以及之后的第二代Nios II以及相應的開發(fā)環(huán)境,此后Xilinx也推出了MicroBlaze微處理器軟核,,之后,,隨著Altera的CycloneIII和StraTIx IV以及Xilinx的Spartan6和Virtex6等一系列大容量FPGA的推出,Xilinx于2009年正式提出了目標平臺設計并且推出了相應的軟件ISE 11,,至此,,嵌入式系統真正開始走向了片上系統,自然,,這中間也包括了以太網的嵌入式片上系統,。
Matlab" title="Matlab">Matlab是美國MathWorks公司提供的商業(yè)數學仿真軟件,其中Simulink" title="Simulink">Simulink是Matlab中的一種可視化仿真工具,,是一種基于框圖的設計環(huán)境,,可以實現數據的仿真和處理,它提供了一種快速,、直接明了的方式,,用戶可以實時看到系統的仿真結果并且進行相應的數據處理?;谝陨鲜聦?,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的嵌入式以太網與Matlab通信系統的設計和研究,采用Xilinx公司的MicroBlaze嵌入式微處理器軟核,,利用它和相應外設IP核一起完成SOPC的設計并且完成與Simulink數據的傳輸,,最后動態(tài)顯示以太網傳輸的數據。
1 系統硬件平臺設計
1.1 系統總體硬件的結構
在系統硬件結構中,,考慮到系統復雜度和成本因素,,我們選用了Xilinx公司的Spatan3A系列的XC3S700A作為主控制芯片,該芯片為Xilinx的Spartan系列的低端FPGA,,采用了65nm技術,,在集成度和性價比上都要優(yōu)于先前Spartan系列的FPGA,系統外掛一塊 Micron公司的32M×16bits的DDR2芯片MT47H32M16作為外擴SDRAM,,以及一片Numonyx公司的16Mb的SPI Flash M25P16作為數據存儲器,,而10/100Mb以太網我們采用單片PHY芯片加Xilinx的MAC軟核來實現,。該方案將物理層和MAC分開,將MAC 用IP來實現,,從而整個系統更加靈活,。其中單片PHY芯片有BroADCom公司的BCM5221,Intel公司的LXT971A,、 LXT972A,,SMSC公司的DM9000、LAN83C185等,。這里我們采用SMSC公司的LAN83C185來實現物理層,。
1.2 系統整體框圖
雖然Matlab中可以采用相關命令創(chuàng)建一個TCP/IP的模塊進行數據的接收和顯示,但是與Simulink中TC/IP模塊相比較為繁鎖,,因此選擇用后者動態(tài)實時顯示從以太網發(fā)送過來的數據,,并可進行相應的處理。本設計主要是完成發(fā)送正弦函數數據并在Simulink的接收模塊中顯示正弦函數圖形,。系統的整體的框圖如圖l所示:
2 MicroBlaze的系統硬件配置和Simulink接收塊的搭建
2.1 MicroBlaze和系統設計
Xilinx公司的MicroBlaze嵌入式軟核是業(yè)界優(yōu)秀的32位軟處理器IP核之一,,它支持CroConnect總線標準設計集合,具有兼容性和重復利用性,,最精簡的核只需要400個左右的Slice,,MicroBlaze軟核內部采用哈佛結構的32位指令和數據總線,便于各個外設和它們之間的信號傳輸及相應的控制,,它有下面的幾種互聯總線:
(1)處理器本地總線(PLB),。可以將多個PLB主設備和PLB從設備連接到整個的PLB系統中,。
(2)高速的本地存儲器總線(LMB)。用來取RAM塊的同步總線,。
(3)XCL總線,。是一個高性能的外部內存訪問總線。
(4)FSL總線,。用于點對點的單向通信總線,。使整個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包括系統硬件平臺的搭建,,驅動程序的配置,,Xilkernel操作系統內的核參數配置,軟件庫的設置,,文件系統的生成及外設控制芯片接口配置都可以在EDK(Embedded Development Kit)內完成,。EDK的整體開發(fā)流程如圖2所示。
整個系統設計具體操作如下:
(1)在EDK的集成開發(fā)環(huán)境XPS(Xilinx Platform. Studio)中,,處理器功能單元,,系統外圍總線結構,,終端外設以及相應的地址映射和默認的驅動等都可以在BSB(Base System Builder)中完成。在Microblaze系統的基本構建中其主要設置如下:使用Single Processor System系統,,Local Memory為16k,,系統時鐘頻率為62.5MHz,定時器和以太網中斷必須連接到處理器的中斷控制器上,,另外,,本設計還用到的GIOP、 Ethernet MAC,、DDR,、SDRAM控制器等,其間用到的IP驅動,,都是用xilinx提供IP的自帶默認的相應驅動,。
(2)最后XPS自動生成微處理器硬件規(guī)范MHS(Microprocessor Hardware SpecificaTIon)和描述軟件系統結構的微處理器軟件規(guī)范MSS(Micro-processor Software Specification)文件以及一些相關的文件。這些文件都可以手動進行修改,,從而是使整個系統更加的優(yōu)化,。
(3)生成的系統最后生成bit文件,把其文件下載到目標板子上,。
2.2 Simulink接收模塊的搭建
Simulink中TCP/IP中的接收模塊,,其終端的地址,端口的設置要與FPGA上的以太網的IP地址,、端口的設置一致,,這就為 TCP/IP接收模塊指定了要通信的地址即完成了接收模塊TCP/IP的相關配置,也就完成了FPGA與Matlab中以太網通信的接收模塊的搭建,,在 Simulink中,,具體的模塊設計如圖3所示。
通信數據通過此模塊可以較直觀地用圖形動態(tài)顯示,。
3 系統的軟件平臺及網絡協議的實現
3.1 軟件內核和協議
本設計主要選擇了Xilinx公司的精簡嵌入式操作系統Xilkemel,,它是Xilinx提供的用于EDK系統的小型、模塊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內核,,它支持Microblaze核,,與EDK形成的硬件系統無縫連接,具有可定制,、CPU資源占用較小,、運行速度快等特點,是MicroBlaze嵌入式軟核的理想操作系統,,其整體的開發(fā)流程如圖4所示,。
網絡通訊協議我們采用TCP/IP協議,該通訊協議采用四層(應用層、傳輸層,、互連網絡層,、網絡接口層)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絡來完成自己的需求,,系統分為兩部分實現:
第一部分為物理層和MAC層,,本設計中用LAN83C185來實現物理層,MAC層由Xilinx公司的Ethernet MAC IP核,,并作為整個MicroBlaze系統硬件的一部分在FPGA內實現,。
第二部分是運輸層和網際層,主要由軟件代碼實現,。TCP/IP網絡通信軟件允許用戶遠程注冊到另一個系統中,,并從一個系統復制文件到另一個系統,雖然Xilkernel本身不帶有文件處理系統和TCP/IP協議棧,,但它與Xilinx公司的LwIP庫具有良好的接口,,加上系統支持庫 LibXilMFS可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嵌入式系統,其特點是內核配置功能都已集成到EDK工具中,,使用簡單,、方便,內核啟動靜態(tài)創(chuàng)建線程,,而動態(tài)分配內存,,可加載或卸載不同功能模塊來實現內核的高擴展性。
本設計主要采用LwIP3.OOb(Light weight Internet Protocol stack)協議模塊套用于嵌入式系統的開放源代碼TCP/IP協議棧中,,LwI-P3.00b提供二種API模式:Socket模式和RWA模式,,由于 Socket模式開發(fā)難度不大,只要啟動Xemacif input thread線程,,從中斷響應的過程中接收數據包并轉移到LwlP的tepip thread中就可以,。所以基于方便考慮我們決定上層協議部分協議模塊采用Socket模式,因此需在MSS文件里對LwIP進行例化(包括相應的 LwIP參數設置)從而減少存儲器利用量和代碼編寫,。
3.2 網絡通信程序的實現與設計
網絡通信程序主要完成從超極終端發(fā)送數據,,傳到Simulink中的ICP/IP接收模塊。下面是主要的網絡通信程序:
Server_thread()函數是Xilkernel的第一個線程,,初始化LwIP協議棧。
ServerAppThread()函數可完成MAC,、IP,、掩碼以及網關的配置,并完成Socket應用,。
以太網的配置如下:
<-- 2010/7/10 23:03:27--> 當服務器程序開始運行時,,主進程就創(chuàng)建一個套接字,
并通過bind函數綁定,用函數listen進行*,,之后用lwip_accept進行接收,,然后用sys_thread_new啟動進程,processGet和Process Command函數分析數據包的內容并應用web serber定義的相關的命令實現相關的應用,,write函數實現數據的發(fā)送,,完成Socket服務并把數據發(fā)送給客戶端。
Simulink中用TCP/IP模塊,,remote address參數設定為(211,、80、192,、237),,端口設定為80,即與IP4_ADDR(&ipaddr,,211,,80,l92,,237)和 address.sin port="htons"(80)設為一致,,這樣就保證了接收與發(fā)送網絡地址和端口的一致性,保證數據傳輸的可實現性,。設計發(fā)送的數據為:t=0:0.25:10,,Y=sin(2*pi/10*t),數據列表如下:
對應的Simulink接收模塊的數據圖形顯示如圖5所示,。
由圖5我們可以看出,,接收到的數據和發(fā)送的數據基本一致。
4 結論
本文研究了TCP/IP通信協議在Xilinx公司FPGA上的實現,,介紹了其軟硬件的系統組成及原理,,通過建立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和應用這個設計平臺,證明了此平臺設計可行性,,并且完成了FPGA與Matlab的通信,,為數據的實時顯示及實時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設計方法,本設計也完成了 CPU軟核設計的實現,,其功能可根據需要進行定制,,非常靈活,不但引入了軟核處理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統Xilkernel,,而且應用了Lw-IP_300b 棧,,使用大量的IP核,這樣大大降低了系統平臺的復雜度,,縮短了開發(fā)的周期,,其軟硬件部分的設計分離的設計架構,使得整個系統修改和重構更加方便,真正實現了所謂的片上系統,。而本設計采用Matlab接收數據,,并且可利用其強大的數據采集、處理,、仿真,、實時動態(tài)顯示的功能來更好完成數據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