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第一周,新勢力的日子并不好過,。
降價,、滯銷、產(chǎn)能過剩的傳聞囂甚塵上,,而剛過去的 7 月份,三家新勢力們的銷量增長率也正在被一些傳統(tǒng)勢力以及二線品牌超越。
無可否認,,電動車這個行業(yè)還是欣欣向榮,未來無限可期,,但臺面上風光,,臺底下卻是暗流涌動。
01 趨同
這一次,,我們先放下那些傳統(tǒng)的分析指標,,試著用另外一個角度 -- 用戶體驗去看待各家電動車企。
筆者為此專門試駕了當下熱門的電動車型,,從新勢力到舊勢力,,從國產(chǎn)到外資,最后的結(jié)論是,,用車體驗差別真不大,,至少在同級別車上。
從功能講,,汽車就是運輸,,理論上只要能夠完成這個過程的,就完成了汽車最基本的功能,,現(xiàn)在的電動車技術,,大部分的專利都來自于特斯拉,而特斯拉已經(jīng)免費公布了這些專利,,其他的像混動,、增程式,也沒有過多的專利壁壘。大家都是基于共同的底層架構(gòu),,能有多大差別,?
至于其他的,像外觀內(nèi)飾,、智能化水平,、品牌度,就各花入各眼,,當然這些也很重要,,但和最基本的運輸功能比起來,似乎又不那么重要,。而且,,這些功能其實也跟售價有關,比如要對標 BBA 的電動 SUV,,用料肯定比 20 萬的 SUV 要好,,而既然給不起高價格,差點的外觀內(nèi)飾,,智能化水平低點,,不也能夠接受嗎?
過去這些年,,新勢力的曝光度很高,,而傳統(tǒng)勢力則總是被揶揄為 “ 諾基亞 ”。但現(xiàn)在你會突然間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傳統(tǒng)勢力也趕上來了,,比如吉利、廣汽,、長安的月銷量,,已經(jīng)是三家新勢力的兩倍,后者卻被放到了后面,。
筆者在試駕對比的時候,,也感受不到究竟新勢力有哪些地方是優(yōu)于一些頭部傳統(tǒng)車企的電動車。
要說動力,,大家都是一樣的架構(gòu),,用一樣的電池,,輸出一樣的動力,;要說智能化水平,特斯拉確實要技高一籌,,但除了特斯拉,,其他的國產(chǎn)車、外資車,在配置和功能上,,基本都是大同小異了,。
其實放眼整個汽車行業(yè),只要是同級別的車企,、同級別的車型,,相差不大是慣例,你真能找出奔馳 GLC 和寶馬 X5 的巨大差別,?真能找出豐田凱美瑞和本田雅閣的巨大差別,?
要真的說差別,那只能是品牌,、調(diào)性,、外觀上的,而不包括最原始的汽車功能,。
更重要的是,,傳統(tǒng)車企和一些二線新勢力,正在完美地避開和三家頭部新勢力的競爭,,搶占低端車市場,,大量推出 10-20 萬的車型,不管是銷量還是利潤,,誰都無法否認這個市場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再去重新審視現(xiàn)在的電動車企,結(jié)論就清晰很多了,,新勢力只能說搶了個先機而已,,它們的流行,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當初傳統(tǒng)車企觀望情緒太重,,遲遲不肯試水,,其他的造車勢力又沒那么快造出來。現(xiàn)在,,傳統(tǒng)車企,,包括二三線的勢力開始放量,這種先機紅利就慢慢萎縮甚至消失了,。
所以,,現(xiàn)在新勢力要比舊勢力緊張得多,如果說過去是舊勢力擔心會成為 “ 諾基亞 ”,,那現(xiàn)在,,還真說不準誰是 “ 諾基亞 ”。
新勢力的隱憂,,正在逐漸暴露,。
02 對決
電動車行業(yè)的內(nèi)卷,,或許超過了很多人預料,誰能夠笑到最后的話題,,又一次浮出水面,。
其實我們也沒有答案,因為這些都要等以后才能驗證,,但電動車這門生意想要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要有一些基本的支撐優(yōu)勢,比如技術路線,。
被人說得最多的就是混合與純電的競爭,,既然是新能源汽車,卻需要加油,,這多少給人打擦邊球的感覺,,上海就提出要取消增程式汽車綠牌。增程式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真的該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有存在的價值,為何當初被很多車企放棄,?如果增程式是最好的電動模式,,那純電何必存在呢?馬斯克 all in 純電,,是不是可以當成一個笑話,?
所以兩種技術路線必然有對決的一天。業(yè)界一直存在這種觀點,,混動也好,、增程式也好,都是過渡路線,,存在的理由在于里程焦慮?,F(xiàn)在看來,快充技術很難在短期內(nèi)有突破,,換電商業(yè)化也還在推進中,,所以混動、增程式之類車型還有日子可以過,。
但這種日子更像是溫水煮青蛙,,典型的如理想汽車??陀^地說,,僅憑一款車能夠月銷上萬輛,確實值得稱道,,而且在盈利指標,、費用指標上,理想是三家之中最好的一個,,但回過頭來看,,這些都是拜一個折中路線所賜。
這就好比,,別人在前面頂住炮火,,開疆辟土,看上去傷忙慘重,,你躲在后面,,當然少了很多壓力,而且業(yè)績看上去還不錯,。但一旦前方形成突破,,別人自然就蹦上去了,到那時,,即使你再發(fā)力,,也很難追趕得上。
當然,,這也是理想的無奈,,因為當年資金有限,起初連增程式都沒打算做,,只是做老年代步車,,如果 all in 純電,很可能活不到今天,,所以找了個 “ 曲線救國 ” 的路線,,也確實押對了寶,甚至可以說憑借一己之力帶活了這個曾經(jīng)被大車企放棄的技術路線,。
不少車企介入了增程式,,連華為加持的賽力斯都推出了 M7 問界增程式車型,眼饞的就是理想 ONE 熱賣,,也側(cè)面證明這個路線是有生意可做的,。
但溫水煮青蛙的問題在于,表面的舒服掩蓋了很多深層次的風險,,除非增程式最后能夠擊敗純電,,否則在純電路線上步伐太慢,理想后續(xù)的發(fā)展動力,,很可能趨弱,,和其他 all in 純電路線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不管是技術實力,、資本實力,、車型數(shù)量,,理想都在三家新勢力中墊底,加上越來越多有實力的傳統(tǒng)車企推出增程式車型,,理想要面對的競爭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按照理想的規(guī)劃,,要 2024 年才會有純電車問世,,那個時候的市場競爭,只會比現(xiàn)在更激烈,,它所要面對的,,是后面大兵壓境,前面又沒看得到競爭對手的背影,。
03 變局
一個企業(yè),,最終能不能走到最后,取決于一些很底層的戰(zhàn)略性思考,。
在電動車這個行業(yè),,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車企間千差萬別的戰(zhàn)略性思考。
比如特斯拉,,很熱衷做制造方面的創(chuàng)新,,什么一體化壓鑄、內(nèi)飾簡單到掉渣,,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擴大銷量,。
你可以看成是馬斯克對于普及新能源偉大夢想的緊迫性,,也可以看成他有軟件收費打底的小心思,但回歸到核心的思考,,就那么一點,,汽車應該賣便宜,而不應該賣貴,。這跟蘋果是反過來,,反而跟小米、比亞迪有點類似,。
所以,,如果誰認為特斯拉的車會越賣越貴,或者認為特斯拉降價是割韭菜,,那真的是完全沒理解老馬的戰(zhàn)略性思考,。
也有一些新勢力,用的是蘋果的思維,,產(chǎn)品要往高端發(fā)展,,東西要越賣越貴,。從商業(yè)的角度,這種想法無可否非,,畢竟賣貴了可以多賺錢,,特別是在財務依然虧損的情況下,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貴貨就必須能夠提供與之相匹配的一切,否則會被人詬病收智商稅,。
從頭部新勢力的產(chǎn)品來看,,性價比上并沒有太多優(yōu)勢,說白了還是賣貴了,,現(xiàn)在傳統(tǒng)車企不斷出新車,、二線品牌力又不斷搶占低端車,新勢力自然就成了夾心餅干,。
所以,,要打破內(nèi)卷,與其不斷漲價,,倒不如想想有沒有可能降價,,以價換量。當然,,這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作,,降價與否還得取決于成本、訂單,、產(chǎn)能,、品牌以及消費者可能的反映,一些訂單較多,、產(chǎn)能又很滿的車企還不用考慮這些,,但如果訂單不足,產(chǎn)能又有空余的,,早降價,,早超生。
新勢力的月銷量已經(jīng)出現(xiàn)增速放緩的跡象,,或者說離瓶頸越來越近,,加上競爭加劇,未來的增長,,只能更多地寄望于新車型,,沒有其他路可走了。
04 結(jié)語
新能源汽車毫無疑問還是一條超級增長賽道,,但是越來越公司涌入,,越來越多車型的推出,,整個賽道已經(jīng)從藍海變成紅海。
當初的很多預言,,也已經(jīng)被證偽,,比如嘲笑舊勢力是 “ 諾基亞 ” 的,又比如簡單地用智能手機邏輯去套用電動車的,,再比如大放厥詞要把特斯拉打得滿地找牙的,。
實際上,造車這門生意的困難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不管是搶了先機的新勢力,,還是后知后覺的舊勢力,沒有誰能說自己有把握贏得未來,,一輪又一輪的優(yōu)勝劣汰還會不斷上演,。
擺在這些車企面前的,依然是無窮無盡的難題,,到底什么樣的經(jīng)營戰(zhàn)略能夠穿越迷霧,,最終成功到達彼岸?究竟是性價比先行,,還是高端先行,?是盡快實現(xiàn)盈虧平衡,還是要繼續(xù)燒錢,,以贏得未來更大的利潤,?
現(xiàn)在,新舊勢力的對決已經(jīng)上演,,格局也在劇變之中,。傳統(tǒng)車企以及二三線造車勢力正在放量,也顯示出更高的增速,??粗切┫硎芰藬?shù)年先發(fā)優(yōu)勢的新勢力,仍然高高在上的估值,,再看看那些被市場長期看不起的舊勢力,,仍然處于低位的估值,喊了這么多年的反攻,,是否已經(jīng)來臨,?高低的切換又是否正在進行中?
我們唯有拭目以待,。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