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調研機構IC Insights發(fā)布關于中國大陸IC產量和自給率的報告,。IC Insights認為,,中國大陸目前的IC產業(yè)戰(zhàn)略將遠遠落后于之前的目標,即到2020年實現(xiàn)40%的自給率,。
中國芯.jpg"/>
鑒于大陸未來五年的投資計劃規(guī)模龐大,,大陸很可能會通過減少對半導體進口依賴的策略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然而,,中資收購外國科技企業(yè)的交易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嚴格管制,,再加上大陸本身相關的半導體企業(yè)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的法律挑戰(zhàn)的問題,大陸本土的半導體生產仍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自2005年以來,,中國大陸一直是集成電路最大的消費國,但根據(jù)IC Insights分析和預測,,中國大陸的IC產量大幅增加并沒有立即出現(xiàn),。中國的IC產量占其2018年1550億美元IC市場的15.3%,高于2013年前的12.6%,。此外,,IC Insights預測這一份額將從2018年增加5.2個百分點至20.5個百分點。
不過,,雖然年復合成長率達到15%,,但這是因為2018 年大陸半導體產量僅為238 億美元,,成長基數(shù)較小,所以有高成長的假象,。加上在2018 年,,大陸是包括韓國SK 海力士、三星,、美國英特爾和臺灣臺積電等大型半導體商的重要生產基地,,使得許多的產量其實是來自于其他廠商的貢獻所致。其中,,SK 海力士在大陸的12英寸晶圓廠產能最大,,每月滿載產能高達20 萬片晶圓。
英特爾在大連的12英寸晶圓廠(Fab 68于2010年10月下旬開始生產MCU)于2015年第3季度閑置并轉為3D NAND閃存制造,,此轉換在2016年第2季度末完成,。截至2018年12月,其滿載產能可以達到每月7萬片,。
2012年初,,三星獲得了韓國政府的批準,在西安建立一個12英寸晶圓廠,,用于生產NAND閃存,。三星于2012年9月開始建設該工廠,并于2014年第2季度開始生產,。該公司在該工廠的第一階段投資了23億美元,,預算總額為70億美元。該工廠是2017年三星3D NAND生產的主要工廠,,截至2018年12月,,該廠每月滿載產能也達到10萬片,目前三星預計將把整體投資額拉升70 億美元,,使得該工廠未來產能能擴大到20萬片的規(guī)模,。
另外,IC Insights還預計,,未來5 年大陸半導體產量將大幅增加,,包括純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華虹集團,,以及存儲器廠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等都會加入擴產的行列。另外,,除了以發(fā)展DRAM 為主的福建晉華因為受到美國制裁的關系,,目前則處于停滯狀態(tài)外,未來還有其他公司計劃在大陸建立生產基地,例如臺灣的富士康,,該公司于2018年12月宣布擬建在大陸擁有90億美元的晶圓廠,,提供代工服務以及生產電視芯片組和圖像傳感器。
IC Insights指出,,如果大陸的半導體產量在2023年升至470億美元,,那么它仍然只占預測的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總額5714億美元的8.2%。即使將一些大陸生產商的銷售數(shù)據(jù)顯著提升過后(許多大陸半導體生產商都是將半導體銷售給向電子系統(tǒng)生產商轉售這些產品的公司的代工廠),,大陸的到2023年的半導體產量仍可能只占全球半導體市場的10%左右,。
即使長江存儲、合肥長鑫等公司繼續(xù)建廠擴產,,IC Insights認為海外廠商仍是大陸半導體制造的主要力量,。
IC Insights預測,2023年,,大陸至少還有一半的半導體生產將來自自在大陸擁有晶圓廠的境外企業(yè),,如SK 海力士、三星,、英特爾、臺積電,、聯(lián)電,、格芯和鴻海等。